台北市嘉興里是台灣第一個「行人優先區」。洪敏隆攝
《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增設的行人友善區、行人優先區於去年10月上路,上路屆滿1年,《太報》盤點全國施行情況,發現除了台北市較「積極」已有多處具體成果,其他縣市多仍停留在「紙上作業」的原因是什麼?該怎麼突破阻力,落實「以人為本」?法規上路一週年,各地執行現況盤點走進師範大學附近的巷道,巷口處可見顯眼的瀝青彩色壓花鋪面,以及行人友善區的招牌,巷道沿途設了好幾處的減速丘,引導汽機車減速通行,道路兩側的人行空間不僅擴大,還設有欄杆庇護,曾遊學荷蘭的羅維民說「台灣終於有歐洲交通寧靜區的雛形」、「台灣巷道交通就像在做一個寧靜革命的改變!」
不論是歐洲交通寧靜化(Traffic calming)或日本30區Plus的概念,都是透過物理性改變,例如縮減車道寬、安裝減速平台等降低居民生活道路的車輛速度,確保行人安全。台灣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參考歐日的城市街道「以人為本」精神,去年立法院三讀制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重點之一就是要求地方政府應優先改善人行道,並在行人密集區如學校、醫院等設置「行人友善區」或「行人優先區」。
台北市率先「翻轉」:肇事、車速都降低台北市是目前推動行人友善區最為「積極」的縣市,
在友善區法制化前,2023年就在大安區大學里設立全台灣第一個「行人友善區」,透過人行道加寬、轉角外推、車行彎路及減速設施、路面換色等路型全面改造,事故數據與實施前同期相比,都有明顯23%至25%的降幅。台北市大安區大學里是台灣行人友善區的示範點。洪敏隆攝
大學里「行人友善區」的成功,也帶動其他區里的跟進,
在行人友善區制度上路約1年的時間,已經有大安區古風、龍泉、古莊、華聲、信義區嘉興及內湖區樂康等6個里施作友善區,16個里進入規劃階段,16個里在初步討論階段,合計共有38個里提出申請,加上原本完成的大學里,合計占全市456個里的8.5%。台北市交通局交通治理科長朱宸佐表示,提出申請的里都是由里長發動提出申請,由交通局統籌規劃並與里長討論,涵蓋全市12個行政區,其中大安區因最早推動而申請數最多。在里長申請後,會委託專業顧問公司規劃,調查里內的肇事熱點、車速及停車需求等作為依據,優先檢討人行空間,並在適當位置(如車流過快或肇事熱點)設置減速設施,例如減速丘或平臺,以古莊里為例,實施減速設施後,車速下降約40%。
住在古莊里的蔡小姐觀察減速丘設置的改變,起初設置時,汽機車還是會在巷弄內開快,當遇到減速丘時才會放慢速度,但實施幾個月後,車輛很明顯進入巷內時都會放慢行駛,且感覺通過性的車流有一些減少,過去可能習慣走巷道抄捷徑的車輛變少,車速降低、車流減少,帶孩子出門相對也比較放心交通安全。
台北市行人友善區,透過減速丘等設施達到車輛降速目的。洪敏隆攝
「友善區」的核心戰場:停車與人行空間拉鋸不過,推行友善區的里並非都沒有遇到阻力,經過不少的溝通與協調,也有部分有意要推行的里長,當消息傳開招致反對聲浪後就放棄申請。
朱宸佐說,推動行人友善區最核心的挑戰是「停車需求」,因為設置人行空間,如設置標線人行道,往往需要取消既有的停車格,導致部分里民認為其停車權利被剝奪,成為里長在第一線推動時最主要的阻力。交通局應對措施是嘗試利用國有地或私有空地等尋求替代停車空間,以減輕衝擊及反對聲音。
北市行人友善區擴大人行空間,但相對停車空間減少,會招致反對聲音。洪敏隆攝
事實上,
《太報》調查各縣市目前規劃推動友善區的情況,可以發現走出天龍國並不熱絡,除了新北市在板橋忠孝國中與後埔國小周邊、蘆洲空中大學周邊,今年內會推行的還有斗六市「鎮西里1」及嘉義市經國新城社區,其他多數都在規劃及地方溝通階段。
另一個問題是,設立行人友善區的縣市標準不一,有的縣市如台北市是以整個里為範疇,系統性的全面改造道路,包括入口意象、減速設施、增加步行空間、街角外推縮小路口、欄杆加路緣石做出實體區隔、路幅縮減及彎曲道路等措施,但有的縣市只是設置「行人友善區」牌面,提醒駕駛減速慢行。天龍國外「不熱絡」:財政、標準不一與跨局處執行力差異內政部國土署表示,行人友善區的公告與設置,將會使民眾日常生活環境、周邊營業商家帶來改變,因此《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規定,於公告行人友善區前應舉辦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充分與民眾溝通討論,以降低後續推動阻力。
國土署說,行人友善區的規劃及改善,涉及跨局處溝通協調與執行力差異,且因各縣市財政能力不同,部分縣市需仰賴中央補助方能執行相關工程改善案件,導致執行進度存有落差。國土署計畫持續召開督導會議以及邀請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參與,協助地方政府推動,並在研擬《行人交通安全設施設計指引》及《行人友善區規劃及規劃指引》,完成後將提供各地方政府作為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行人友善區及行人優先區規劃改善的參據。
行人友善區的路型調整也很重要,才能達到車輛減速目的。洪敏隆攝
高雄模式:用「工作坊」取代說明會,凝聚地方共識高雄市目前規劃選定優先推動友善區包括三民河堤社區、鳳山五甲社區和前鎮桂林街周邊住宅區等3處,都是屬於舊國宅範圍,符合「高齡友善社區」需求,且相對行人肇事件數相對較多,更重要都是里長主動爭取並表達需求。高雄的推動策略是透過舉辦工作坊,凝聚地方共識,工作坊都以雙簧劇活潑開場,接著實地走讀社區巷道,里長也會蒐集肇事地圖「每一個紅點都是鄰里的痛」,道路筆直寬敞,缺乏轉彎與減速設計,反而提高車禍風險,居民也會在工作坊中提出許多構想,希望整頓路邊違停與隨意擺放的花盆雜物,並建立步行環境與停車秩序。
高雄市用工作坊取代說明會,凝聚地方共識。高雄市交通局提供
高雄市交通局交通工程科科長劉力銘說,在這3個社區都已舉辦過工作坊,透過居民參與,漸漸接受減速與社區安全的觀念,從追求「馬路要大條、要通暢」轉向意識到「這是我的社區,不需要這麼快」,能夠接受讓車輛慢下來的減速平台等設施,讓社區型道路適度降低交通流量,避免車輛將其作為「捷徑」快速通過,確保社區的交通寧靜與安全。未來市府也希望以這種模式持續推動更多地方的行人友善區,將示範點的成功模式普及化。
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林于凱認為,進入社區的案子,利用工作坊取代說明會,更可以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透過工作坊的討論與參與,不只更能理解在地居民的真實需求,也讓大家在過程中更了解新的設施設計,甚至開始認同並成為它們的代言人,雖然這樣的參與式流程會拉長施工期程,但換來的卻是更高的接受度與更少的反彈,絕對值得。
高雄市透過實地走讀方式,讓民眾了解設置友善區的重要性。高雄市交通局提供
台南策略:「通學步道」優先,由點到面避開舊城阻力台南市工務局表示,台南這樣的舊城區,街道狹窄、使用習慣深植人心,新建人行空間常會觸動停車空間、車道縮減等敏感問題,導致反對聲浪。市府的策略是以「學校周邊」為優先施作,聚焦孩童安全的「通學步道」規劃,易獲共鳴。再由點延伸至面,串連周邊社區道路,並透過模擬圖、說明會與民意溝通方式取得在地支持。
除了友善區,去年10月上路的還有「行人優先區」,規定區域內的車輛速限不得超過20公里,並禁止按鳴喇叭。區域內行人享有最高優先路權,若發生行人車禍,車輛駕駛要負起全責,且超速或不禮讓行人,最高可處3.6萬元罰鍰,並可能吊扣牌照。
行人優先區主要針對行人流量較大,但相對因道路較狹窄,就連設置標線型人行道都難以施作的路段施行,有別於鄰近韓國,在2021年開始施行同樣概念跟規定(韓國更嚴,禁止車輛行駛超越行人)的「行人優先道路」,3年時間至2024年底全國已有269 處實施,台灣施行1年多的時間,除了即將試辦的彰化小西商圈陳稜路,目前在社區內施行並且成效最好,是台灣第一個行人優先區—台北市信義區嘉興里。
韓國積極推動行人優先區,行人擁有絕對路權,3年已有超過250處優先區。洪敏隆攝
韓國行人優先區,行人擁有絕對優先路權,車輛被要求保持距離,並禁止超車。洪敏隆攝
「行人優先區」經驗 效率高、爭議小,法律保障加速寧靜革命由於附近信安街往基隆路的車流,都會「抄近路」經過該路段,嘉興里長鄭智耀認為抄捷徑的車輛難以強制執法來阻止,只能要求其速度放慢,因此去年10月「行人優先區」上路後,他就向台北市政府提出申請行人優先區,起初只有嘉興街175巷 9弄約60公尺長的巷弄,因為實施成效好,今年又再擴大納入175巷 2弄,實地觀察進入嘉興里的車輛,都會自動放慢車速。
嘉興里的行人優先區除了在巷口設置告示牌,沿路設置減速丘外,原本的柏油道路也改成三種顏色壓花鋪面交錯設置,這是里長鄭智耀的構想,透過視覺上的差異,提醒駕駛人行駛在非一般的道路,達到「慢、慢、慢」的目的。
嘉興里行人優先區透過不同顏色鋪面及減速丘,達到駕駛減速目的,同時也確保停車空間不受影響。洪敏隆攝
鄭智耀建議有意改善里內車速過快的地方,可以先推動「行人優先區」,因為「行人友善區」的困難點是範圍較大,需要考量的因素太多,且牽涉到不同公務機關的配合如交通及工務單位,導致執行效率低且容易被拖延,又因為社區停車需求易招致反對。鄭智耀說,「行人優先區」相對單純,推動容易,行人走在路上獲得法律保障,因為任何肇事都是車子的責任,以法律保障行人路權,在較狹窄巷弄無法設置人行空間,又可兼顧停車及商家需求,透過設置減速丘及改造路面鋪面,達到「強制減速」來改變觀念,在巷弄內達到交通寧靜革命的效果。
觀察行駛嘉興里行人優先區的車輛,不論有無行人,都會主動減速。洪敏隆攝
從車輛主導到「以人為本」 普及化仍待努力不論是行人友善區或行人優先區,都是透過法規與設施的配合,翻轉過去車輛主導的交通模式,營造更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讓行人可以更自在地在區域內活動,無須擔心車輛的威脅,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行動並且翻轉,但要更普遍、更擴大,還要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