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08:15
零撲殺政策上路多年後,遊蕩犬攻擊人、動物的新聞屢屢在台灣引起紛爭;面對迄今仍有超過14萬浪犬,僅能收納到9000多犬隻的公立收容所顯然供不應求,餵食管制及TNVR「誘捕、絕育、施打疫苗、放回」的處置,成為控制浪犬數量的兩大主力措施,然而政府機關擴大禁止餵食區域,不但有輿論上的壓力,更有執法上的困難,而TNVR走到如今雖有成效,但卻因各地做法不同,衍生其他亂象。
2025-11-10 10:05
台灣投入非典型勞動市場的就業者,青年的比例並不少,甚至有意願轉正職工作的人數,相較其他年齡層明顯偏低,哪些原因造成青年選擇投入非典工作?青年投入非典工作有痛點,但也有讓人意想不到青年展現才華的工作亮點?面對長遠未來,從事非典工作的年輕人又該如何「投資自己」,現況制度又有哪些盲點缺失,該有正確策略指引青年有更穩定的就業環境? 《太報》與關心青年的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規劃「非典工作青年」專題,透過五篇深度剖析,帶讀者深入了解。
2025-09-15 08:20
極端氣候已成常態,高溫熱浪來襲已是日常,影響的不只是民眾使用搭乘公共運輸意願,淨零碳排目標也難以達成。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因應極端高溫制定「行」的策略,利用科技或創意讓民眾搭乘公共運輸是清涼「可行」的,台灣卻連最基本公車候車亭都沒有,缺乏高溫調適的運輸戰略。
2025-09-11 08:05
國內青少年使用安眠藥的比例翻倍成長,在生成式AI大爆炸的世代,聊天機器人填補了青年的內心孤寂。《太報》採訪使用者,了解他們對ChatGPT訴苦的原因,以及進一步探討心理諮商師是否擔心其專業遭AI取代?以及將AI誤當心理諮商會發生什麼倫理問題?
2025-08-20 08:10
台北龍山寺前方的艋舺公園,將仿效日本東京表參道改造成「台版表參道」,台北市社會局認為公園改建,為街友脫胎換骨的一大契機,然而,艋舺公園7成街友來自外縣市,公園封鎖後,約6成街友外溢至萬華車站與龍山寺周邊商店騎樓,民間團體估計公園全面動工衝擊至少70人,憂心該案是以景觀改建為名,實質上成為北市規模最大的無家者社會排除事件。
2025-08-18 08:10
台灣夏季越發炎熱,老年人與兒童等弱勢族群正面臨高溫帶來的健康危機,當台灣同時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少子化危機,面對更猛烈的極端氣候高溫,是否該提早為那些最容易受傷的人,準備好保護的網。
2025-08-04 08:15
7月6日丹娜絲颱風重創台南,沿海地區將軍、七股、北門、學甲首當其衝,7月28日西南氣流接力報到,台南後壁等溪北區域受到二次傷害,台南市政府救災應變能力遭外界砲轟失能、失靈。公部門救援速度為何如此緩慢?防災社區理念該如何落實於超高齡化偏鄉社區?《太報》前進災區,帶您直擊「帆布村」的困境。
2025-07-25 16:57
「剴剴案」震驚社會,立法院修法加重虐童刑責,最高可處死刑,然而,加重刑責雖具震懾力,不應該只治標不治本,家內及家外虐童案背後結構性問題,虐童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透過分析提出應關注及改革的方向。
2025-07-07 08:38
前台大醫院院長、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5年,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和輿論熱議。面對不可擋的失智大海嘯,台灣究竟該如何有更積極的作為,降低社會衝擊?
2025-06-23 13:46
台北市長蔣萬安今年3月拍板拆除公館圓環,卻因為要一併填平公車專用車行地下道引發民意反彈,台北市議會決議暫緩工程,先召開公館圓環廢除與交通衝擊公聽會。《太報》分別從公館圓環拆除的衝擊影響、肇事原因及歐美日韓現代圓環怎麼做等三個方向做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