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總裁楊金龍認為道德勸說和第七波房市管制實施後,已略見成效。廖瑞祥攝
面對過熱且失控的房市,央行自2020年迄今,已祭出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尤其今年9月的第七波房市措施被稱為「史上最嚴格打炒房」,不過,外界仍有諸多質疑,包括央行控管貨幣供給助長房價、為何不以高利率處理高房價、低利率政策是推升房價幫兇等,央行在最新報告提出5項說明反駁,且重申央行利率政策主要為穩定物價,而非用來處理房價問題,過去日本和瑞典央行曾試圖升息對抗,皆以失敗收場。
央行7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
我國央行第4季理監事聯席會議落幕,一如外界預期,利率維持不變,且並未祭出第八波打房管制措施,總裁楊金龍在會後記者會上說明,在今年8月中旬採取道德勸說,並請銀行自主管理未來一年的不動產貸款總量,且於9月第七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後,近期民眾看漲房價預期心理下降,且銀行將資源優先提供給無自用住宅者的貸款占比升高。
然而,有部分聲音質疑,央行的貨幣供給暴增,且採取低利率政策是推升國內房價的原因,甚至應該採取升息來因應高房價問題,央行在本次報告中,針對攸關房價的疑慮提出5點說明。
貨幣供給多帶動房價?央行:控制合宜、M2/GDP比率未偏高首先,我國因貨幣供給過多,明顯帶動房價上漲?央行表示,我國貨幣供給長期控制合宜,廣義的貨幣供給額(M2)成長率多落於央行設定的成長參考區間內、約2.5%至6.5%,不僅反映央行控管的信用總量並無問題,流動性可充分支應經濟活動所需,並維持物價穩定。
其次,我國貨幣供給遠超過GDP導致房價推升,與其他國家相比,去年底央 行M2總額相對GDP偏高。央行在報告指出,貨幣總計數M2/GDP比率主要用來衡量一國金融深化程度,且各國金融體系結構存在差異,該比率並不適用衡量一國貨幣供給是否過多問題; 況且,各國貨幣內涵不同,以M2/GDP比率進行國際比較並不恰當。
央行補充,主張此論點者,是以2023年各國M2或M3以上的期底值除以實質GDP計算,因而得出我國數值為2.75倍,但貨幣總計數為名目值,應該除以名目GDP較為合理;換言之,採類同他國M2內涵,我國在2023年M2對名目GDP比率由2.52倍大幅降至1.71倍,相較中國的2.26倍、日本2.08倍、韓國1.60倍等亞洲鄰國並未明顯偏高。
央行統計,2023年主要國家貨幣總計數M2/GDP比率,我國M2對名目GDP比率由2.52倍大幅降至1.71倍。央行提供
央行:影響房價因素眾多 租稅工具平穩效果較佳接著,依據央行的委託研究計畫,助長台灣房價的主因在於貨幣供給?央行報告說明,委託研究僅指出貨幣供給是影響房價上漲的因素之一,並未指出是房價上漲的主因,影響房價上漲成因眾多,實證研究很難納入所有影響因素。
央行指出,委託研究並未將不動產稅負、地價、房價預期心理等影響房價的重要因素納入實證;況且
根據星、港、韓實證顯示,貸款成數限制有效控管銀行房貸擴張,但平穩房價效果以租稅工具較佳,並視住宅供給情況而異。
這兩個國家升息抗房價失敗 央行:利率政策是穩定物價再來,許多聲音認為應該採取利率政策處理高房價問題。央行強調,影響房價因素眾多,利率僅為影響房價的可能因素之一,且
政策利率調整影響廣泛,除了影響房貸利率,同時影響企業及個人其他貸款;
綜觀各國央行的利率政策主要用來穩定物價,而非處理房價問題。
央行更舉
日本、 瑞典為例,兩國央行曾以升息對抗房價,均以失敗收場,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以調升利率處理高房價問題「大而無當(too blunt)」的手段;若要平穩房價,需要政府相關部會與地方政府共同落實,由需求面、供給面、制度面通力合作,所以,央行依照分工,積極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
最後,有人提出央行為達成盈餘繳庫目標,採取低利率及低匯率政策而推升國內房價。央行重申,利率與匯率政策均由理事會審慎決定,且國內名目利率低是反映全球利率長期走低、國內長期超額儲蓄,以及通膨率長期相對溫和;若與中國、日本、美國、歐元區主要經濟體相比,國內實質利率並未偏低。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我國國民儲蓄率、國內投資率及超額儲蓄金額。央行提供
所謂的低匯率政策,央行指出,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新台幣對美元匯率長期呈雙向波動,並未刻意壓低新台幣匯率,況且央行的法定經營目標不包含盈餘繳庫,只是達成法定經營目標的前提下,秉持善良管理人責任,管理外匯存底,如有盈餘則依法繳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