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新市鎮初期開發以生態城市為目標,因此保留公七自然公園。洪敏隆攝
都市公園具有防災、降溫、休閒遊憩等功能,《都市計畫法》規定公園綠地要占全部計畫面積10%以上,全台灣沒有任何縣市達標,尤其是敬陪末座的新北市,還不斷上演派出所與公園的搶地攻防戰。8月17日星期天上午,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濱海路及沙崙路的淡水公七自然公園,上百位親子透過導覽走訪,了解這片到處可以聽到蟬鳴鳥叫的原生樹林,蘊藏的豐富生態價值。然而,公園的一側,卻架起了一大片的圍籬,圍籬內外有很多樹木被修剪得光禿禿,每棵樹身都被綁著「搬家令」的告示,要被「逐出棲息生存已久的家園」。
輕軌濱海沙崙站旁的公七公園,占地約3公頃,是淡海新市鎮一期唯一的自然森林生態園區,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實地記錄,公園內已確認的生物高達110種,不僅能見到貓頭鷹、五色鳥及鷹類家族,還有姑婆芋、月桃、構樹等多樣植物,流經公園附近的公司田溪更孕育溪哥、苦花、台灣鯛等魚類,不僅是珍貴的自然生態廊道,在嚴峻的氣候變遷環境下,也是新市鎮防洪、散熱、固碳的重要棲地。
許多親子參與公七公園導覽,了解體驗生態之美。洪敏隆攝
因為要建警消共構大樓,公七公園許多樹木被修剪光禿禿,還要被迫搬離家園。洪敏隆攝
然而,諷刺的是,新北市政府基於救災等因素,在淡海新市鎮規劃新設立的新市派出所及消防分隊、捷運警察分隊,要進駐公七公園占用公園用地蓋共構大樓,遭到在地約20個社區、1200多位居民連署反對,他們擔心對公七公園造成重大程度的破壞,反而失去公園在極端氣候調適的防災、減災能力與生態系統。
螢火蟲家園保衛戰 敲響公園水泥化警鐘雖然經過幾次都市審議,原本規劃的警察及消防各1棟的建築量體,被要求限縮為1棟,開發範圍也限縮至0.3公頃內(約公園十分之一),但是公七公園內仍有150棵樹要被遷移,居民並擔心公園上方的高地,存在一條具集水功能的灌溉河道,會因為警消共構大樓的工程,改變公園原有的地形地貌,連帶水道也受到影響,最終導致公園「只剩下荒野一片」。
荒野保護協會資深解說員、專長為永續生態建築設計的建築師陳江河說,公七公園是淡海新市鎮內少數僅存尚保留原有地形地貌與植生的自然區域,1990年代,內政部營建署(現國土管理署)規劃此處為自然公園,並保留原始地形地貌及樹木植生,從而讓原本棲息在此的野生動植物也能有個安身立命的棲息處所。
建築師陳江河(右)對參與導覽活動民眾,講述公七公園的「前世今生」。洪敏隆攝
公七公園內的警消大樓預定地,已施設圍籬不讓民眾進入。洪敏隆攝
陳江河指出,公七公園的珍貴性不是有什麼稀有物種,而是象徵在都市裡仍可以保有都市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是重要的生活環境指標,例如在公七公園看得到螢火蟲,代表水很乾淨,空氣很乾淨,環境是健康的,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當初的規劃確實深具遠見且與世界保育潮流相契合,兼具提供生物重要棲息環境,維護寶貴的生物多樣性,及居民良好的健康生活環境的指標,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更嚴峻的考驗,城市治理不應該輕易犧牲這樣的自然空間。
警消大樓蓋在公園,是因為《都市計畫法》規定公共設施用地可以多目標使用,其中,公園用地的多目標使用,准許蓋派出所及消防隊。
水泥化違背生態城市願景 恐失去冷島效應不過,環境法律人協會常務理事張譽尹指出,公園多目標使用辦法應符合母法《都市計畫法》的上位政策,依照「變更淡海新市鎮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第一階段)」的上位計畫指導原則,已經充分揭露是要去「建構一個生態城市」來「因應氣候變遷」,因為這個上位指導原則,淡海新市鎮主要計畫中才「框設了這一些公園用地,包括保留了公七自然生態公園在裡面」。
張譽尹並強調,《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第2條規定「公共設施用地作多目標使用時,不得影響原規劃設置公共設施之機能,並注意維護景觀、環境安寧、公共安全、衛生及交通順暢」,公七公園內蓋警消大樓做水泥化設施,明顯與上位計畫目標牴觸。
翻開審議過程的會議紀錄,許多都計專家意見也提到,面對極端強降雨,都市排水韌性受到考驗,若有公園可以達到滯洪效果,綠地跟水體搭配,也可以成為都市熱島以外的冷島,若削弱該地區應對未來氣候挑戰的長期韌性,恐違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核心精神及要求。
透過空照圖可以看到公七公園的生態綠地重要性,但部分將作為警消共構大樓。取自新北市政府網站
交通及救災隱憂 恐阻礙警消車輛出動公七公園設置警消大樓的另一個質疑點是,恐違背多目標使用的「交通順暢」原則,且選址恐不利警消車輛出勤。
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在8月2日地方召開的說明會指出,現行的選址方案,消防車輛若要出動,會發生3處瓶頸,包括一出勤就必須繞過輕軌站、在濱海路沙崙路口迴轉,會遭遇雙向輕軌車輛的截停、迴轉過後又必須繞過公車站等疑慮,道路先天性的結構不佳,讓警消出勤動線會發生嚴重障礙。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也指出,公七公園位於淡江大橋主要車潮將穿過隧道進入淡海新市鎮,且緊接沙崙濱海輕軌站,輕軌走路面在此分線往北到崁頂站,另一線到漁人碼頭,沙崙路及濱海路這一十字路口已是新市鎮的交通要道與瓶頸,若將警消大樓蓋在緊臨的交通要道,將加重路口的交通流量。
新市派出所及消防分隊的正門出入口正對著淡海輕軌濱海沙崙站的站體。洪敏隆攝
未來救災車輛出勤要迴轉,還要經過輕軌車輛行駛區域。洪敏隆攝
淡水警分局回應表示,因應淡海新市鎮人口持續遷入,評估治安、救災救護有需求,因此需新設警消單位進駐,但新市鎮的機關用地只有區公所所在地,學校、停車用地又無法撥用,只能在僅有的公園用地以都市計畫變更方式建設。目前工程進度是在移植樹木,後續工程將持續進行。
明明有預算與用地 卻偏要搶公園淡水公七公園自救會會長林彥廷批評,國土署原本有規劃淡海新市鎮的政商混合區,2015年新北市前任議員蔡葉偉也有爭取到消防隊購地預算,但是,新北市府卻在2022年回覆國土署表達無行政機關使用需求,讓政商混合區被變更成住六等用地,隔一年警消大樓第一次招標,卻說沒有機關用地,只能選擇公七公園,事實是「有編列購地預算,用地也有,但新北市政府就是不想跟國土署買地,要搶自然公園的地」。
林彥廷說,公七公園和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不同的是,那邊是花20年才有螢火蟲生態,但公七是自然公園,原本就有豐富的生態系,新北市府一直以為把自然生態公園剷掉,再找個水泥公園「就是歸還」,以為草皮跟森林是一樣,但草皮沒有生態系,森林才有,為什麼要花錢築花草,卻破壞原有自然景觀?
自救會強調,公七公園的自然生態,不是水泥公園可以替代。洪敏隆攝
陳江河說,公園應該盡可能保留完整性,但是允許多目標使用,東切一塊,西切一塊造成破碎化,讓都市生物喪失生存機會,他擔心未來這樣事件還會繼續發生,呼籲其他新市鎮居民都應關心、守護自己所在的公園,留給後代子孫珍貴的資產。
六都綠覆率皆未達標 新北最少、人均綠地墊底《都市計畫法》第45條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應依計畫人口密度及自然環境,作有系統之布置,所占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然而,
作為國家競爭力之一的「綠覆率」規定,依國土署2024年統計年報,全台22縣市都是不及格。
以六都來說,由高至低分別為高雄市8.7%、台北市4.5%、台中市4.5%、台南市3.4%、桃園市3.2%、新北市1.2%,新北市甚至是全台之末,與2018年的1.3%綠覆率相比,2023年底更是「不進反退」。綠地面積來看,六都至2023年底以高雄市的2561.73公頃最多,其次是台中市1930.04公頃、台北市1173公頃,新北市跟桃園市分居最後兩名,分別為512.55公頃及370.71公頃。若是以平均每萬人享有面積計算,排第一的是高雄市是10.38公頃,掛車尾的是新北市的1.42公頃,兩者相差約7倍之多。
子法違背母法 公園水泥規範獨缺新北台灣樹人會秘書長潘翰疆指出問題盲點在於,都市計畫中公共設施開發准許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本意是確保都市計畫程序後漏掉重要的設施時補救措施,然而,問題在於前提是遵照母法《都市計畫法》45條規定都市綠地百分之十的規定,其位階也應該高於38條授權的子法「公園多目標使用」,然而,子法卻逾越母法,允許公園水泥化可達50%,讓都市中不到百分之十比例的公園又可能被砍一半。由於都市公園綠地,中央並未統一規範綠覆率、透水率及建蔽率,為加速都市公園保留用地的開發,地方鼓勵私人投資興建都市公園,
如何避免過多水泥設施,六都中除了新北市,其他五都已實施的公園管理的自治條例,訂定相關規範;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規定公園的綠覆率面積占比;台中市及台南市則是針對硬體設施及水泥化設計的建蔽率做規範,台中另還訂定透水率;而新北市今年送議會審查的草案,並沒有上述相關規範。新北市城鄉發展局表示,新北市都會區地狹人稠,在不影響原公共設施用地規劃設置機能之前提下,藉由多目標規劃,讓原本單一的公園增加多元空間,滿足周邊鄰里需求,一舉多得。
潘翰疆說,市民當然需要派出所等公共設施,但是不應該挪用維繫生活品質與安全的都市公園,
中、永和已闢建公園面積除人口,人均綠地不到半張報紙大,板橋人均綠地也不到1平方公尺,地方政府不斷標售公有地,卻不用來先調節機關用地不足問題,把地全賣給建商後,再以「財源窘困,所以必須在公園搶地蓋設施」來合理化這種舉動,人民能夠不生氣嗎?當年新北市府砍石雕公園樹興建板橋江翠派出所,曾引發護樹團體跟居民抗議。洪敏隆攝
公園不是備用地 公共設施應先作完善規劃這十多年來,新北市「派出所與公園搶地」引發居民抗議的新聞不斷上演,除了近期的淡水公七公園,過去還有中和四號公園及板橋石雕公園等案例,唯一因為居民齊聲反對興建而遷移他處的是新莊塭仔底溼地公園的昌平派出所。
潘翰疆說,極端氣候不斷升溫及南部水患提醒大家,公園綠地對都市的重要性,「派出所搶公園地」不應變成常態,對於政府必要公共設施之用地取得,根本上應該回歸《都市計畫法》第42條「公共設施用地應儘先利用適當之公有土地」,不能再以較低位階法令,巧取豪奪霸佔公園,警政署也應明確宣示,不再積非成是與民爭地。
張譽尹建議,長期制度面來看,要通案性解決必須修改多目標使用辦法,多目標可使用的項目實在太多,但是很多是跟設置的公園目的是完全不同,必須盤點檢討。不論從防災防洪、氣候調適或生活品質,公園綠地是最好的都市保水及降溫設施,當政府希望提供足以回應與滿足市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公共設施與空間,從規劃初期就應更全面檢視盤點用地需求,避免公園再被過多水泥設施占據,失去建置公園最初的本意,才能建構都市長遠安全舒適發展的願景。
都市公園兼具休憩、防洪、降溫等功能,不該再成為其他公用設施的替代品。洪敏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