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520建言-4】經費增加學生卻減少 「唯有讀書高」風氣下如何搶救技職教育?

    2024-05-16 08: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技職體系學生人數與比例逐年減少,是政府必須思考的課題。示意圖,廖瑞祥攝
    過去8年來,儘管技職教育經費連年增長,產學攜手、技職再造等計畫也受到肯定,然而在「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以及高中職的彈性差異下,技職學生不管在人數與比例上都逐年減少;面對未來的人力缺口,各階段教師齊聲呼籲,520上任的賴清德新政府應思索增加國中生涯探索的機會,以及技高、科大到產業界之間的銜接,透過加強探索與提升待遇當作最好的誘因。

    以市井小民的生活來說,如今比方要找水電、裝修師傅,不是苦苦難求,就是往往要連等好幾週,社群上不時也可見「以後沒人會修馬桶」的哀嚎,而往上看產業層面,技術人才恐面臨斷層,也是老生常談的議題。

    不管是技術型高中(俗稱高職,下稱:技高)的基礎技術人員,或是科技大學培養的中高階人才,如今在台灣都面臨了斷層危機。這個議題並不新鮮,但值得思考的是,在過去8年來技職教育預算增長超過4成,政策力道也屢受第一線肯定的情況下,到底還要如何才能扭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呢?

    新生人數交叉 技職學生漸少於高中、大學生

    過去,台灣的學生唸技職的多於學術路線,然而高中階段從106學年開始起反轉,就讀技職的新生人數跌至11萬人,低於就讀一般高中的11.2萬人,而在3年後,也就是109學年時,就讀大專的新生人數也出現同樣情況,大學一年級新生以11.4萬人超車技專的11.3萬,而這個差距如今依然持續。

    高中一年級新生人數

    大專一年級新生人數

    歷來從總統、閣揆到教育部長,無不再三宣示要銜接起產學之間的鴻溝,而實際如何?光是看教育部過去8年預算,專屬技職教育的預算數額,就從2016年的67.54億元,提升到2024年度的97.19億元,幾乎連年增加,蔡政府8年執政來成長了4成3,而在政策上也屢屢端出牛肉。

    全國教師工總聯合會高中職主委林金財便舉例,如馬政府時期開始的技職再造計畫,在蔡政府時期進一步加碼成優化實作環境計畫,透過前瞻經費補助技職學校設備、設施,甚至科大也因此得以設立產學基地、打造比照業界的類產線,而在產攜2.0計畫則跟勞動部跨部會統整,讓學生以企業進用員工的身份,進入科大就讀進修班,雖然量能有限,但也是重要改變,「政策面都希望把技職的務實致用極致化,這些都是有幫助的。」

    近年教育部技職教育預算

    不過他也坦言,儘管政策上在國中階段,也安排職業試探、推廣技藝課程,但實際上面對少子化衝擊,可以看到選擇技職的學生不管人數還是比例都不斷下降。

    讀高中進可攻退可守?傳統觀念外學制彈性也成考量

    潘群立在桃園市擔任國中導師,他印象很深刻的是,曾經有一次帶學生去技高參訪時,看到他以前的學生在講解目前所學時,表情、眼神都充滿自信,「跟他國中時每天渾渾噩噩,找不到方向的樣子完全不同。」

    過去不乏早早就展現興趣,適合實作、就讀技高的孩子,但潘群立無奈說,大多家長仍傾向先把小孩往高中送,一來認為念高中、大學出路較好,此外也有些家長擔心,小孩去讀職校會被欺負或學壞。

    他感嘆,有些學生其實很早就看得出來,對讀書興致缺缺,喜歡動手實作,但目前的課程設計卻缺乏這樣的空間,然而「創造舞台」非常關鍵,有舞台學生才有動力,「學生找不到目標,又要他待在教室裡,他就會作亂啊!」

    傳統觀念難以扭轉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如今在大學學歷幾乎成為求職基本門檻的情況下,在嘉義擔任國中輔導教師的黃琪媛則觀察到,家長思考的就是拿到最終學歷的難易度。她舉例,高中有科學班、資優班等班別,也有各式的多元入學管道,在升學上都比技高有優勢,此外相較之下,國立大學跟國立科大的數目也有落差,要唸國立學校的門檻也比較低。

    而唸高中看起來也更有彈性。黃琪媛指出,像是學校升學輔導時,往往也會告訴學生,現在如果不確定想做什麼,可以等高中後再選擇,「像不一定要去技高念電機科,也可以大學再念電機。」

    傳統觀念,加上升學制度的差異,造成了高中、技高的比例逐漸傾斜,甚至可能衝擊未來的產業人力,在新政府即將上任的此刻,又該如何突破眼前困境?

    「他要看到才知道喜不喜歡」 國中教師籲加強試探課程

    從最前端的階段開始起,黃琪媛呼籲,若重視技職,未來要思考的是國中階段增加探索的機會,「他不一定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先看過才會知道」,而這部分也必須考量到不同學校、地區的資源差異,像雖然目前國教署補助國二學生前往技高參訪,但比如嘉義地區就沒有技高有日文科。

    再者她也坦言,國中即便要安排參訪、體驗活動,最實際的考量還是是否會影響到學科的上課、準備會考,事實上,教育部提供的參訪機會不少,但現實層面就是學校排不出時間,對此她呼籲,未來可以將試探課程列為必修,如此一來學校就必須去安排時間、尋找資源,而不是只認為是可有可無。

    除了增加試探、體驗的機會以外,第一線教育人員的呼籲,還包括加強連結,尤其是技高到科大,與科大到產業間的連結,更必須跟普通高中、大學做出區隔。

    「未來薪水就是誘因」 技高校長籲整合產學接軌

    前陣子,大甲高工進行了產學合作專班的招考,70個名額吸引200多名考生報考,校長簡慶郎評估,因為中部地區有完整的產業聚落,家長瞭解產業、認為出路好,也會願意送小孩來就讀。

    教育界人士認為,要改善技職教育,必須加強產學間的銜接。圖為大安高工學生,資料照,陳品佑攝

    對此他認為,產學間的銜接要更加強,一者是產業要有培育人才的思維,否則只讓人領基本工資,學生看不到未來就不願意投入,尤其應該要讓技職畢業、領有證照的人有較好待遇,「現在薪資沒反映出學技術是有用的」,而這從另一面來說,也要思考加強證照考試的嚴謹度,目前證照考試由政府主導,不像德國是由工會主導,因此無法對接產業,未來更需要跨部會對此進行整合。

    大安高工校長楊益強同樣呼籲,技職要吸引學生,最終目標還是要端出待遇為誘因,「我讓家長知道,小孩讀這裡,將來能讀台科大、去台積電,這就是誘因」,但這不是每所學校都辦得到,政府應該協助職校跟產業界結合,將技高、科大、企業一間間串連起來,讓未來就讀技職的薪資待遇拉高,就可以增加誘因。

    研究須貼合產業 台科大校長:科大要做「科大的研究」

    而從技高到科大之間,林金財則呼籲,銜接機制要再加強,未來要盤整到底哪些產業、人才是3年培育就能就業,哪些需要3年後再唸4年,而也要加強科大瞭解技高課程,避免課程重複或無法銜接的情況。

    台科大校長顏家鈺對此則呼籲,技高端的課程必須要改變。他認為未來科技變化迅速,比如車床如今已經不需要手動操作,都是用程式運行,未來許多產業的生產環節,也都會由機器人替代,技高不能只專注在手作、技術,而是要更跟上變化,將來在技高端的課程規劃上,要開放出更多彈性。

    薪資是目前技職教師人才任教的意願考量重大影響因素。資料照,陳品佑攝


    而在後端的高教階段,顏家鈺則認為,除了政府要挹注更多經費,並給予彈性外,另一個要思考的問題,就是科大必須要跟大學有所區隔,必須做「科大的研究」,也就是以產業實務為導向的研究,而非著重在論文發表,如果這部分能夠發展好,漸漸地產學合作會傾向尋找科大。

    除了教育、產學的加強外,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則認為還可以增額外誘因,目前高中階段學雜費都已由政府買單,私立大專也有學費補助,未來假若念技高、科大可以有生活津貼、獎學金,也可以更吸引需要的學生,「政府如果重視技職,應該下一些猛藥。」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東原則表示,儘管實務上,企業進用科大人才比例高,科大新鮮人的起薪也比整體大學生好,也較好就業,但他發現許多家長其實不知道這個資訊,未來應該要多多宣傳。

    不只學生減少快 技職體系連教師也將有斷層

    除了學生減少外,楊益強還另外提醒,目前技職更大的隱憂是連教師都將面臨人才斷層。

    大安高工5月初舉行教師甄試,招考1名資訊專業教師,只有4人報名、3人到考、2人進入複試,2選1,楊益強回憶,20年前一個職缺都有20、30人來應徵,光景大不如前。

    楊益強指出,主因是業界待遇高於學校,師培生畢業後寧可往業界移動,尤其《技職教育法》2019年起,規定技職體系教師需有1年業界工作經驗,這等於年輕教師師培畢業後,就要先去業界就業,然而往往一去不復返,不會再回到校園。

    他呼籲,對此可以考慮以公費生制度協助,給予學費、生活費保障,並綁約需在學校任教一定時間,吸引家庭有需要的師培生優先到學校任職,否則沒有好的師資,就無法培育好的學生,技職教育會更加萎縮,「這是最可怕的情況。」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