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勇士球星柯瑞(Stephen Curry)季後賽G1傷退。美聯社
當柯瑞的肌肉拉傷時,無數籃球迷心裡想的是, 37歲的柯瑞,是否已經因為肌肉的老化而宣告終結了?球團老闆擔心的是,往後三四埸比賽的收視率是否會大跌,或者這一季全泡湯了。真是很難想像,一塊小小的大腿肌肉,竟然會牽涉到數十億美金的變化。肌肉有知,想必是大大的引以為榮。
運動員要運動就需要有完整的骨骼肌肉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除骨骼外,體積和重量占比最多的就是肌肉系統。但是,醫學界對肌肉的受傷和治療了解卻十分有限。肌肉又極為重要。如果說心臟是發動機,神經系統是資訊系統,那麼肌肉就是驅使車子前進的車輪。車輪壞了,任憑你是坦克車、裝甲車、跑車、豪華轎車,通通跑不了。但這麼樣的一個重要構造,受傷之後的治療卻停滯多年。
主要理由在於肌肉結構具有收縮的本質,而收縮有賴於微小的收縮機制。這個複雜的微小機關,卻是外科手術無法企及的高度。在電子顯微鏡發明之後,結構雖了解,但如何恢復受傷的結構卻成為難中之難。手術不外乎縫合、重建或加強。縫合手術多半形成疤痕組織,顯然也不會是肌肉組織。重建手術代表以新的植入物取代舊的肌肉,但新的植入物卻很難如舊的肌肉般作用。加強也是一樣的問題。所以說,肌肉受傷的治療,長期以來仍依賴消炎藥和物理治療。如此一來,和看天吃飯沒什麼不同。因此肌肉的恢復也很難預估,所以肌肉受傷一直被視為"自然恢復即可"。
傳統上,肌肉受傷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然而就肌肉受傷的治療而言,這樣的分類意義不大,因為分類與治療方式並無直接關聯。無論是輕度受傷是重度受傷,治療方式都是吃藥休息,只有重度受傷可能需要手術修補,但還是要吃藥休息。但是手術修補只是疤痕組織的產生,原有收縮功能的恢復程度卻難以預測。
葉文凌教授。陳國偉攝
想必大家心中會有一個疑問,這些治療都無法恢復肌肉的正常組織,這樣的治療有意義嗎?雖然大家都知道,醫生也知道,但是肌肉組織的複雜性,卻使得治療方式長久以來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這樣的結果隨著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的發展,卻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結果。最早是使用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也就是生長因子的雞尾酒。也有一定的成果。但生長因子的種類和濃度卻無法控制。所以以長期來看,也是看天吃飯。
B FR(血流限制)治療,主要是減少肌肉血液量以刺激肌肉生長。也具有一定成效。但這些治療均無法解決肌肉組織的再生長。所以最終仍需要幹細胞和細胞支架的生產,以產生真正的肌肉組織才可以徹底解决這個問題。這條路已經在進行了,但真正的障礙是人為的。但也一定可以克服。相信以後肌肉傷害不會是什麼問題! Curry加油吧。(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