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碼基地內,志工投入維修。洪敏隆攝
「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裝載玻璃、紗網、窗框,以及門鎖零件等物品藍色發財車放送著廣播,猶如一座修理行動工作室幫民眾服務,在修理盛行年代,這是台灣街頭景象的共同記憶,但曾幾何時,在線性經濟與計畫性淘汰持續擴張下,修理變得過時、黯淡,甚至是「遙不可及」!維修招牌在1、20年前街上到處可見得,其中,最盛行的「電器產品維修」的招牌字一個個掉落速度最快,民眾想要修還找不到地方修,衍生的是更多電子產品的生產、消費、丟棄的環境浩劫。因此,「維修權」成為歐美這些年蔚為重要的行動,但在台灣,政府仍是慢半拍,只能靠著草根型民間團體的行動,讓更多民眾重視「拿回維修權」。
維修式微,「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的行動維修發財車,在台灣街頭已經愈來愈少見。洪敏隆攝
以「欠修理的台灣社會:台灣維修團體之研究」為碩士論文,探究台灣傳統維修產業鏈斷層問題的小家電診所發起人黃武就向《太報》記者就生產端、消費端及維修端分析原因。
惡質商人的計畫性淘汰 回收永遠趕不上生產黃武就說,在生產端,「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線性經濟一直是主流市場的模式,重視的是「賣產品」,而不是「售後服務」,用各種技巧讓顧客「放棄維修」買新商品,小家電診所一名志工是知名老牌電鍋廠商的主管退休就分享過,「現在設計跟過往不同,改變不是變得更好,而是更容易壞」、「第一代想法是要做好產品,接班想的是如何提升利潤」。
消費端,因為經濟成長,民眾不再是省吃儉用,在社群發達,廣告無所不在的刺激下,民眾很容易被吸引,被洗腦好像不用新的產品就是落伍。但是,實際上很多產品新增的功能都用不到,以電器類來說會用的就只有幾種簡單功能,卻因為複雜化也增加產品的故障率。
維修端部分,除了廠商不再重視維修,甚至會壟斷產品零件材料,加上很多品質不好的產品用低廉價格銷售,很多老師傅維修,還要面對顧客質疑「太貴,我還不如買新的」,或是「產品A部分修好了,下次壞的是B部分,卻質疑師傅沒修好」,久而久之,維修師傅只能大嘆「不如歸去」。
國立中山大學 「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的共同主持人邱花妹說,有些廠商採更嚴重的「計畫性淘汰」,迫使消費者不得不淘汰,例如買同一家品牌的產品,就連插頭都不相容,或是手機產品要求一定要軟體升級,結果手機速度變慢、電池耗電快,迫使消費者不得不換新手機,導致電子廢棄物是越來越多。
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AR)每隔幾年發布的《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在2024年最新報告,全球電子廢棄物持續上升,2022年電子廢棄物達6200萬公噸,但全球回收機制與量能不足,且電子廢棄物中不僅有珍貴的金屬資源,也可能有含汞或鉛等有毒物質,隨意掩埋、棄置或燃燒將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報告預估2031年電子廢棄物將增至8200萬公噸,棄量與回收量差距卻擴大,回收率恐僅剩20%。
在台灣,環境部只有將四機一腦(廢電視機、廢洗衣機、廢冰箱、廢冷暖氣機、電腦及周邊設備)列為公告應回收項目,近年回收的量也是逐年升高,最新的回收率是約71%,但其他小家電究竟有多少進入焚化爐或隨意丟棄,並未有更完整的追蹤調查報告。
邱花妹說,線性經濟與計畫性淘汰的「不斷生產與消費模式」,造成前端的天然資源被掠奪,生產端的土地、能源水電的耗用,消費端因丟棄後造成的垃圾處理問題,最後地球將無法負荷,當體系失衡,對環境跟健康衝擊,最終惡果還是回到人類身上,這也是歐美開始反思要求「負責任的生產消費體系」的原因。
源頭要求產品可維修、更耐用 才是王道有別於台灣,循環經濟仍偏重在「廢棄物的資源化」,推動廢棄物材料化、燃料化、肥料化,邱花妹指出,歐盟推動的綠色新政,2020 年提「新循環經濟行動計畫」強調促進永續產品設計及賦權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於購買前得知產品耐用性和可維修的資訊,促進永續消費選擇,並明確禁止會使消費者權益受損之情形,從「源頭」設計可維修的、更耐用的產品。
2021年9月歐洲議會就發布維修權立法目標,2024年3月通過《消費者賦權綠色轉型指令》, 2026 年7月生效後,業者必須於產品上清楚標示產品的可修復性、耐用性和使用年限資訊,並禁止不實的可維修聲明。同時也訂定《永續產品生態化設計法規》,以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例,要求製造商提供消費者至少7年的零件,並承諾在產品退出市場後5年內提供可用的軟體和安全更新。
邱花妹說,這些做法是讓消費者擁有維修權的權利,可維修度及耐用度就和現在已在台灣推行的電器商品「節能標章」一樣,讓民眾選購時能夠做參考,同時如何協助鼓勵消費者維修,各國也提出各種維修誘因,例如奧地利補助維修經費,瑞典則讓維修可減免所得稅。
邱花妹強調,台灣沒有建立維修權利,也缺乏完整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未有鼓勵維修的誘因,更不用說通過法令要求可維修度,最大挑戰是「未來台灣商品若要進入歐洲,勢必要面對可維修度、耐用度的考驗而更加不易」。
歐美的「維修權」意識,逐漸也在台灣社區萌芽。洪敏隆攝
因應歐盟的「維修權」制度,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過去曾發新聞稿指出,會從「法規制度」推動產品維修與重複使用,針對國外維修度及耐用度指數、產品數位護照等制度措施研析盤點,依循歐盟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趨勢,推動台灣產品綠色設計與產品維修資訊揭露;但至今仍停留在「研議」。
資源署永續消費回收組組長李宜樺解釋,歐盟的可維修度、耐用度要怎麼訂定,歐盟也還沒有提出完整辦法,環境部會持續關注,至於如何提高維修誘因,目前仍在跟相關業者討論溝通,研議相關辦法,現階段會先鼓勵業者能做示範,自行揭露相關維修資訊。
位於南機場的一碼,原本是荒廢多年的福利站。洪敏隆攝
從小白屋到一碼 修補的是「人與物都能再生」歐美推動的「維修權」是由下而上的草根修理運動所帶來的影響,最早是2009年荷蘭一名記者有感於廢棄物急速成長,創辦修理咖啡館,將具備修理能力與有修理需求的社區居民聚在一起。受到這波草根維修運動影響,這些年台灣也開始出現草根型的社區維修團體,滿足想維修的人,也讓更多人認識維修的重要性。
台北市南機場公寓一處數百坪的地下室,原本是廢棄多年的軍公教福利站,這些年成了以回收資源再改造為原則成立的「一碼IMMA空間」,創辦人是台灣最早社區維修基地「古風小白屋」的發起人黃芳惠,她當初以國防部閒置空間改造成古風小白屋,透過「維修」讓居民與社區外來的人可以相遇,鼓勵民眾資源再利用,賦予家中壞損電器或家具第二生命,這個成功模式也讓她再推一碼IMMA成為「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黃芳惠是台灣社區維修運動興起的重要推手。洪敏隆攝
黃芳惠說,通過「修理」串連喜歡動手做、並想為社區服務的維修志工,與有修理需求的市民,修復物件的過程也修復著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環保行動同時能強化社會團結與連帶。
黃芳惠說,當政府在推動各種淨零政策,多數只著重在產業端例如收碳費,但是民眾生活的習慣與態度改變也很重要,平常在社區做修理,不僅促進人跟人交往,也學習修理知識,更加願意惜物,避免過度消費及丟棄,「淨零應該從生活做起,社區出發。」
這對環境友善,也可解決社會問題,黃芳惠觀察過去很多無家者、拾荒者不太敢進入社區的公共空間,但在小白屋或一碼,可以看到很多無家者會帶著撿拾的物品到那裡尋求修復,修復之後再拿去賣,等於給他們有一些賺取收入的機會,協助邊緣弱勢,接住他們。
一碼基地內到處可見,透過物品再造,不僅美觀又好用的設施。洪敏隆攝
以一碼為做為基地的「大水溝二手屋」,不只讓社區單親媽媽、弱勢人士可以重拾信心,賺取微薄收入補貼家計,因為南機場有很多獨居長輩、身障者,遇到家中的電鍋、電風扇壞掉時,找不到人可以幫忙修理,加上社區大多家庭都使用「古董電器」,年久失修恐成為社區安全的隱形炸彈,因此展開「老社區的電火布」行動,不僅為貧戶修理電器,也修補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和社會的關係。
此外,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有這樣的公共空間,可以讓長者願意走出家門,延展活力,當政府花很多錢在做陪伴、長照,黃芳惠說應思考「簡單勞動讓長者延續活力或展現活躍,不是更好?」「很多的過度消費其實來自於內心的空虛,在社區推動維修,可以修復的不只是物品,還有人心—人跟人的關係。」
古風小白屋、一碼、大水溝的成功模式,也讓台北市有更多社區借助他們經驗,讓草根性維修團體持續擴散,包括位於中正紀念堂旁的新隆國宅、牯嶺街的和平新城,信義區泰和里則是去年(2024)9月開始推動修復課程計畫,每堂課修一個東西,讓志工學會怎麼修,後續推動社區修理服務。
黃芳惠說,今年會辦師資培力課程,希望培育更多種子在社區開花結果,除了電器、家具維修,計畫再引入縫補、磨刀等課程,讓婆婆媽媽也有興趣加入。
民間與學界結合的南方修理聯盟 帶來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研究領域是環境社會學的邱花妹,2019年暑假造訪英國Farnham修理咖啡館,看到更具系統性的方法,例如在維修活動中導入基本資料表、為物件秤重算出減廢重量、以簡易碳排放器計算潛在的減碳效益,統計維修為民眾省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等,促使她結合大學、社區大學與民間維修團體「小家電診所」與志工,成立「南方修理聯盟」。
社區大學原本就有很多DIY課程,例如水電、維修小家電、衣物縫補等,透過共學共培方式,培力更多志工,且服務範圍持續擴大,例如旗美社大推廣農機修理、新化社大將家電維修班學員帶到偏鄉高齡社區、屏北社大的水電維修走向偏鄉、原住民永久屋。
南方修理聯盟透過民間與學術的合作,將維修觀念推廣到更多社區。小家電診所提供
邱花妹說,過去農機鋤草,農機行都說要修理約5天時間,但農事不可能等5天,這種維修服務對農民而言,不只是環保,還多了「提高農事的自主權,可以掌控自己的農事」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當維修團隊到高齡偏鄉社區,幫忙修復收音機時,有老太太非常感謝,因為家裡只有中風的先生,沒有其他人可以聊天,收音機是她最好的陪伴。
邱花妹說,維修活動可以創造環境、經濟、社會的多重效益,「不是只修復物件,修復人跟地球的關係,也在修復人跟人的關係。」
南方修理聯盟深入到許多偏鄉社區,協助維修,也推廣觀念。翻攝旗美社區大學臉書
維修運動要遍地開花 如何開創經濟模式是關鍵要推動社區維修基地「遍地開花」,國有閒置空間活化是個方向,然而,黃芳惠點出問題,公有空間通常不收租金,卻也因此不能夠做營業,現在模式都是只收一點材料費,材料是捐獻,免費幫忙維修,但是維修模式要在更多地方推廣,必須產生社區經濟規模,「空間一開門就要水、要電、要清潔,就算是國家負擔也是一筆不小費用」,賦予經濟模式如用社區貨幣或現金,創造經濟誘因,才能永續發展。
第二個挑戰是每個城市必須要有一個至少如一碼那樣大的空間,黃芳惠說,政府要鼓勵愛物惜物,創造循環經濟,同時也能創造弱勢就業,必須有足夠空間收進、堆放大量二手、資源回收或待修物品,連結到社區弱勢的工作需要,讓資收戶成為回收及整理的人才,也是一種轉型正義的模式。
政府推動「維修權」的法制化必須要加把勁以外,同時也該思考,如何扶植更多社區維修團體,讓這概念更深入社區每個角落,發展出社區間不只物品還有人的新生命力。
推動社區維修除了可以朝釋出閒置公有空間,是否有足夠的空間貯放相關物品也很重要。洪敏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