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業墜落一直是台灣最嚴重的職災問題。洪敏隆攝
去年(2024)12月25日台北市跨年晚會搭設舞台時,一名工人從鷹架上墜落身亡,後續引發爭議;事實上,這一年營造業因為墜落職災,至少奪走85名工人性命,為什麼營造業墜落身亡一直是歷年重大職災類型之首,卻始終未見明顯改善?2025臺北最HIGH新年城跨年晚會主持人LULU,1月1日在其臉書粉專po上向舞台鞠躬致敬的照片,並寫道「過程中發生了遺憾的事情,想對無名英雄致意」,因為樂團救贖方舟的主唱拉外阿利克(Lawai Arik),在耶誕節在跨年晚會負責架設燈光,卻從15至20公尺的高處墜落,勞檢調查原因是雇主未確實使勞工確實戴用安全帶。
去年,這樣的悲劇憾事,至少就發生了85起。
台北市跨年晚會,主持人RuRu等人向舞台致敬。照片取自RuRu臉書
「人肉鹹鹹,恩洗啦!」曾經在營造業工作5年的小六看這件事情氣憤地說,北市府稱要罰承包商跟下包商各15萬和30萬元罰款,下包最重可處3年有期徒刑,「我跟你打賭最後罰款一定減半再減半,刑責也不用」,這是小六為什麼會毅然決然離開營造業的原因,「我不要再過這個工作夥伴一年比一年少,出席的葬禮一年卻比一年多的生活了!」
小六說,剛進營造業時,老一輩都會說這行賺錢很快,但進來後就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做,尤其是這幾年缺工越來越嚴重,好幾次他吊籠時要綁好安全帶,就會有資深前輩罵「安啦、袂啦、綁一條棉繩就上去啦」,還有人會指責「是不是想偷懶?還有很多東西要做,快一點!」,他工作不是要聽這些幹話,這種「高工傷率、高工時、高風險」,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沒命,錢賺再多也沒得花。
加強勞檢 「營造業墜落打擊年」仍破功根據勞動部職安署的數據統計,2023年職業災害死亡人數300人,平均每1.22天就有一人喪命,其中又以營造業所佔比例最高,總死亡人數151人,超過一半,而墜落職災死亡人數就有102人,不只是營造業也是所有職災致死的首位。
歷年營造業墜落職災件數,2014年到2023年共10年之間,共奪走995條人命,且佔所有營造業職災死亡比例都在6到7成之間,職安署因此將2024年設定為「營造業墜落打擊年」,目標是比前一年減少30%的墜落職災,採取提升檢查、裁罰及停工強度等策略,尤其針對建築工程容易造成墜落職災屋頂、施工架及開口等相關場所作業加強檢查及裁罰,雖然死亡個案有減少,但並未達到墜落死亡個案降至68人的目標。
問題一:層層發包 連責任也包出去營造業的墜落職災發生率為什麼較其他業別高出許多?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賀光卍(卍音同萬)點出第一個問題是,營造業這種承攬結合的產業,其經營型態在承攬關係與層層轉包,出現一種很謬誤的邏輯「層層也把責任丟出去,將職業安全衛生責任分攤出去。」營造廠商得標後,常將分項工程一再層層轉包,形成多次承攬現象,承攬商、再承攬商、再再承攬商(小包)僱用的勞工都在同一工作場所從事工作,但各承攬商間互不隸屬,各行其是,造成安全衛生管理困難,增加施工風險。
問題二:大缺工「雪上加霜」 臨時工出意外最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監事單信瑜點出第二個問題核心是,相較於其他工作場所是固定,營造業卻是變動,即使是在同一個地點,也會因時間不同而有所變動,每個工地、每件工程施工條件都不一樣,風險高低各不相同,要掌握風險、管理風險已非易事。
然而,
在大缺工時代,最底層的施工人員嚴重不足,較常出意外的是臨時工,或技術層次要求較低的模板工、鋼筋工,其專業技能、安全防護觀念、風險管理的經驗傳承都比以前更困難。問題三:低價搶標 犧牲工安成本賀光卍指第三個核心問題是,業主常採最低標,導致營造業削價競爭,犧牲工安,成為業界陋習。因為投標廠商在取得工程時,必須透過價格的競爭,來獲得這些工程的承作,在得標之後將本求利,可能犧牲掉有關勞工作業安全方面,職業安全衛生成本被壓到最低,所以不會投資設施、設備,更何況是人員?
單信瑜說,在這種低價搶標下,下包的工班都會希望趕快做完,就可以趕下一個營造工地賺錢。因此,即使有制度的營造廠,每個月會開安全會議,可以針對不符規定的小包採取記點扣款等處分,要求落實相關規定,但「小包力量很大」,「你敢扣我點,我就不來」,導致營造廠不敢要求協力廠商,變成惡性循環。問題四:愛開如期完工支票 趕工品質堪憂第四個核心問題是台灣的趕工文化陋習。
單信瑜感慨問「我們常聽到政府部門開支票是『如期』還是『如質』完工?」,公部門與民間業主在如期完工甚至提前完工與控制成本的壓力下,「對於工程安全管理往往比品質更輕易地願意妥協。」單信瑜說,這也是為什麼政府長期對於營造業的墜落職災,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例如若是發生在交通部發包的工地重大職災,勞動部敢真正勒令停工直到改善嗎?交通部只要說「國家重大建設,延誤擔得起嗎?」,勞檢真的敢落實嗎?
營造業落實安全風險管理,才能避免工人墜落致死一再發生。洪敏隆攝
賀光卍說,台北市跨年晚會發生重大職災就是最明顯的「雙標」,《職安法》的主管機關必須有責任、有能力、有擔當,自己不要違法,才能管理要求別人,北市跨年重大職災,按照規定都要停工多日確認通過相關檢查才能復工,卻在極短時間就復工,算是破了有史以來的紀錄,這就是政治力介入安檢,當市府自己該徹底檢查都做不到,怎麼要求民間?讓台灣勞檢進入完全失能、無能狀態,這也正是工人面對職災,公權力無法伸張,甚至是助長惡習,最悲哀也最悲傷的原因。
輸給原來比爛的韓國 台灣終於要修法從源頭管對比全世界第一個針對墜落職災訂定相關規範的英國,或是鄰近的日本、新加坡,營造業墜落致死比例都約在30至40%,韓國在2019年跟台灣是「比爛」,都是超過60%。
然而,有別於台灣對修法一直「按兵不動」,2019年韓國全面修訂《職安法》,要求實施「工作場所風險評估指引」,必須將風險評估結果告知勞工,2021年針對120億韓元 (約2.8億台幣)以下的中小型營造工程,頒佈「中小型營造工程風險評估指引」,要求落實傳遞勞工今日的風險因素與安全措施,2022年致死率已降至53.5%,不再跟67.3%的台灣同處在後段班。
職安署職業安全組組長朱文勇說,勞動部去年底已預告將大修《職安法》,參考國外各國作法要強化源頭防災及加強承攬責任。朱文勇說,修法的重點之一,是強化業主交付承攬的責任,過去施工現場發生職災,都是追究現場包商的責任,修法後要求業主必須負起整個團隊的安全管理責任,必須在建案規劃設計時,就依據工程特性分析潛在危害,並在發包時,提供分析報告採取必要預防措施,讓風險在規劃設計時就先找出,施工廠商能夠接收風險評估內容。
修法重點之二是解決「層層轉包」的風險管理問題,業者要負起管理交付的責任,當交付給不同包商時,必須有個統合管理的人,也就是指定其中一個包商,統合所有下游或小包的安全管理,避免在工安管理形成多頭馬車。
朱文勇說,執行面會定期召開跨部會平台會議,以及與六都檢查機構的機關首長聯繫會報,並持續針對比較容易發生墜落的點,例如施工電梯間、管道間、施工架的開口、屋頂作業開口邊緣,強力監督執行。
韓國2019年修法前,跟台灣一樣墜落職災致死率超過6成,修法後降至5成。洪敏隆攝
在教育訓練方面推動職安卡,要上職業安全衛生、營造工程危害辨識及對策、營造施工安全標準作業程序、營造自動檢查及緊急應變與急救處理等數小時課程。朱文勇說,勞工如果接受職安卡,到各工地都有「一卡通」的概念,有助於提升風險意識跟安全管理。
政府要挺勞工的「退避權」 吊照重罰才能嚇阻賀光卍批評,職安卡上6、7個小時的時數,只是聊備一格的做法,
最重要是「國家要挺勞工」,雖然賦予勞工有「退避權」,但如果勞工知道安全有問題拒絕上工,可能明天就沒有飯吃,所以很多時候是「明知有問題,卻不得不做」,所以政府要讓勞工明確敢使用退避權,如何保障在使用後仍可確保其工作等經濟權益,才是解決問題的重點。單信瑜強調,關鍵還是在能否「重罰」,最重要的是提高勞動檢查不合格與公安事件發生後的停工時間、罰款,政府要祭出鐵腕公權力,可以採行的是「吊扣或吊銷施工工程和各級人員執照」,這樣相關人員才會怕,才會強化業界對安全的重視。營造業施工有很多在高處作業,風險評估及控管一定要落實。洪敏隆攝
單信瑜說,每起重大意外人員死亡或重傷,檢察官會提起公訴追究過失致死或過失傷害刑責,但是民事訴訟因勞工甚至於外籍移工沒有能力打官司,都只能輕易和解收場,因此業主、施工、監造廠商根本沒有在怕。結果累死的只有公務員,繼續無效的宣導、輔導、稽查,卻達不到效果,只能眼睜睜看著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
勞動現場幾乎天天發生不幸,社會不該視而不見,也不該隨即忘記。職災的發生不該只是一日新聞的報導,政府部門唯有重視職災預防與補償體系漏洞百出的立法與行政責任,才能避免悲劇憾事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