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醫美手術示意圖。Pexels
近期國內醫美頻傳醫療事故,衛福部決定出手整頓,將修法加嚴醫美分級管理,並明定不同醫美項目的施術醫師資格。其中擬訂低風險的光電雷射、針劑注射等療程,醫學系畢業生必須完成PGY二年才可執業,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修含今(22)日則認為,衛福部有點保守了,也許可以再嚴格一點。
從「牛奶針」到陰莖增大術,近期屢見病人接受醫美治療後死亡,引發醫美管理爭議。衛福部日前宣布將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全面加嚴醫美分級管理,並明確規定不同醫美項目的施術醫師資格。
衛福部長石崇良昨指出,未來修法方向將依醫美風險分級,規範醫師執業資格。即便是低風險的光電雷射、針劑注射等療程,醫師也必須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PGY 二年,杜絕現有的「直美」亂象;另外,所有醫美手術的執刀醫師,均須具備大外科專科醫師資格。
王修含表示,此舉非常正確,「醫療最重要的是安全,其次才是要有效果。」他強調,醫師養成須循序漸進,從醫學生到 PGY,再到專科醫師,每一步都是累積處理併發症的能力,確保病人在最安全前提下獲得有效治療。
王修含坦言,過去醫美被認為操作簡單,缺乏嚴格把關,如今衛福部要求全面分級管理,即使危險性較低光電與注射治療也須完成 PGY二年才能施行,「其實這要求還有點保守,也許可以再嚴格一點。」
他指出,PGY這兩年期間,很多醫師並未接受醫美相關訓練,因此仍可加強。以手術為例,手術房的無菌操作若未受大外科訓練,基本步驟不熟悉,可能危及病人安全。即使光電或注射屬侵入性較低的醫美,也必須了解如何判斷病灶、波長選擇,以及注射時避開重要血管,否則可能造成血管栓塞、臉部失明甚至中風等風險。王修含認為,衛福部的新規定猶如「及時雨」,能大幅提升美容醫學安全,保障民眾權益。
對於新制上路後是否會影響醫美診所數量,王修含評估,診所家數不一定會減少,並指出新規定皆可透過後續訓練補足,而能考上醫學系獲得醫師執照者,相信都有一定能力,在衛福部要求之下,各相關醫學會可以做更多的訓練,讓正在市場內的醫師能進一步提升本職學能,對整個醫美產業是很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