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前駐美武官、退役空軍上校奧爾迪諾維奇(Andrii Ordynovych)。李佳穎攝
俄烏戰爭持續將近3年,曾派駐北約、擔任烏克蘭駐美武官的烏克蘭空軍退役上校奧爾迪諾維奇(Andrii Ordynovych)表示,嚇阻不是口號,而是讓對手看到你真的在準備,積極進行自我防衛也能增加國際信任,影響他國未來是否願意在危機中提供協助的意願。
奧爾迪諾維奇受邀來台參與民主實驗室「烏克蘭x台灣:混合戰與民主韌性策略工作坊」活動,他曾派駐北約,擔任烏克蘭駐美武官,目前擔任烏克蘭自由基金(Ukrainian Freedom Fund)戰略發展總監。
奧爾迪諾維奇從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談起,他回憶,俄羅斯2014年開始動作時,多數烏克蘭人不認為情勢會急速惡化。俄羅斯多年來塑造的敘事、兩國的歷史連結,以及許多烏克蘭人的心理預期,都讓社會普遍認為衝突會停留在政治爭端,而不至於全面升高。
奧爾迪諾維奇也舉例,如同中國大陸也會對台灣說「我們愛台灣人」,「我們都是中國人」,烏克蘭在戰爭開打前的情況其實很相似,俄羅斯的宣傳讓烏克蘭人民陷入麻痺,以為根本沒有戰爭;而且不同政治立場的團體也都在說:「沒事啦,什麼都沒發生,不要擔心。」
奧爾迪諾維奇解釋,烏克蘭當年缺乏的是一套讓社會理解「安全情勢正在升高」的結構,過去烏克蘭幾乎沒有建立任何能讓人民理解情勢變化的「威脅分級」概念。社會不知道情勢正在惡化,軍隊也沒有隨著變化調整狀態。
他所說的威脅分級(threat levels)並不只是技術上那種顏色標示,而是「讓社會知道情勢不再是前一天的樣子」,當政府與軍方偵測到對手言辭、動作、部署正在轉變時,社會也必須同步理解威脅正在上升,清楚告訴人民「現在的局勢正在變得不同」,而不是維持「永遠相同的和平心理」。
奧爾迪諾維奇強調,嚇阻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他並不是主張提升緊張,而是分析,對手的計算永遠取決於你是否真正展現了準備,而不是你是否喊了足夠多次「我們會保衛國家。」他說:「當人民開始理解威脅、軍方開始進入較高的準備狀態,這些本身就會影響對手的成本計算。」
烏克蘭在2022年受到俄羅斯侵略後啟動各項改革,包括軍事改革,他分享烏軍過去受蘇聯式思維影響,決策權高度集中、基層缺乏授權,但至今逐步改為「任務式指揮」強調由前線根據戰場情況作出判斷;烏軍長期執行維和、救災與合作任務,而非攻防作戰,初期難以應付攻防策略。
奧爾迪諾維奇也提及,烏克蘭在2014年後的外交努力,核心並不是尋求軍事援助本身,而是要向盟友證明「我們值得被協助」。他回憶,當時國際社會一開始對烏克蘭情勢並不理解,外界甚至質疑這是否只是烏克蘭內部的政治衝突,而非俄羅斯的侵略。
面向台灣,奧爾迪諾維奇強調,國際支持的前提是信任,而信任需要透過行動建立,包括證明國家願意改革、願意自我防衛、願意負責任地使用國際提供的資源;對盟友而言,台灣能否展現出實質自我防衛的意願,就會影響他國未來是否願意在危機中提供協助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