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哥籍貨輪「宏泰168」(AIS資料登記為「宏泰58」)(右)於2025.2.25凌晨涉嫌拖斷台澎第三海纜,海巡署超前部署巡防艇,攔停該貨輪,隨後派旗津艦與另一艇增援,押返台南安平港依國安層級偵辦。海巡署
台灣的海底電纜不時傳出遭人為破壞,遭質疑是灰色地帶作戰。過去,台灣受到破壞的是通訊海纜,事實上電力海纜則在能源轉型中暴露新風險。「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近期發布2份報告指出,台灣近年海纜受損多與中國相關,而全球高壓電纜市場也日益依賴中國供應,當法律管轄模糊、維修量能不足與供應鏈集中,使台灣在通訊與電力兩端皆陷脆弱。
國科會旗下智庫DSET接連發表了「暗流:台灣海纜安全的限制及展望」與「中國崛起下的電力海纜脆弱性與供應鏈風險」兩份報告,國會正審議海纜七法的修法,外交部長林佳龍則對發起「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訪台的歐洲議會議員當場也承諾會將這些內容帶回歐洲討論。
2023年2月,連接台灣本島到馬祖的兩條海底電纜「台馬二號」、「台馬三號」,在一周內接連疑似遭中國籍或中資船隻損壞,爾後台澎三號則遭到掛著一艘多哥共和國籍的中國權宜輪「宏泰58號」損壞,今年則發生中國船「順興39號」疑似拖錨破壞海纜的案件,國際社會開始關注台灣海峽電纜遭到破壞的問題。
這些已遭揭露的人為破壞案例都屬於通訊電纜,事實上台灣的能源也仰賴電力電纜傳輸。另一份DSET報告以愛沙尼亞「Estlink2」電力海纜為例指出,這條海纜於2024年聖誕節期間遭破壞後,愛沙尼亞電價暴漲2.4倍,損失約5000萬歐元(約新台幣17.6億),迫使政府重啟燃煤與燃氣發電,這起事件對國際社會敲響警鐘,顯示電力中斷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國家安全與集體防禦的一環。
除了海纜安全外,DSET報告也警告供應鏈依賴中國的戰略風險,中國透過「寧波東方海纜」等國企,在政策補貼與地方政府支持下迅速壯大,已取得全球高壓直流電纜市場的關鍵地位,其自製元件技術自給率約達四成,並企圖主導相關國際標準,讓各國難以脫鉤,若台灣與民主盟友在關鍵零組件上過度依賴中方供應,未來一旦緊張升高,維修與建置都可能受制於人。
兩份報告都指出,台灣雖已建構海纜預警系統與違規船舶黑名單,但關鍵反應流程仍過度仰賴電信業者通報,即便有衛星或無人機輔助監測,現階段仍無法即時辨識海纜是否遭破壞。換言之,當損害被發現時,往往已經太遲;更棘手的是維修能量。全球僅約60艘可執行海纜修復的船舶,其中具備高壓電纜維修能力的更少。
一旦電力主幹線受損,修復等待期可能以「月」計,DSET建議,台灣應與區域盟友共建維修與訓練中心,類似「大西洋電纜維護協定」(ACMA)與「亞太海洋維修服務協定」(APMMSA)等模式,各國間透過共享海纜維修船舶、替換零件與專業技術人力,可提升維修能量、縮短修復時程,並提升跨國電網的能源安全。
為預防海纜破壞的實際可行性以及相關國際規範限制,DSET提出「懲罰」、「抵銷」及「回應」三種途徑,「懲罰」呼籲將蓄意破壞海纜行為納入《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法》,提高刑罰並允許沒入船舶;「抵銷」則是要建構區域維修中心與備援電纜網,分散風險;「應對」則推動國際法修訂,強化沿海國對可疑船隻的管轄權,同時推動多邊合作,建立海纜安全公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