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焦點人物】念劍橋念到懷疑人生 趙歆怡來台陪萬華茶室性工作者14年 終於找回自己

    2023-05-13 07:40 / 作者 陳玠婷
    來自新加坡的趙歆怡,14年前到台灣萬華珍珠家園服務茶室工作人員以及性工作者。陳品佑攝
    說起台北萬華,幾乎無法找到形容詞來框架定義,有些地方老舊頹敗,卻又同時呈現拚搏狠勁,有些地方隱晦不明,卻是人性最赤裸真誠的修羅場,處處矛盾又真實。外地人講起萬華茶室,臉上什麼表情都有,有些人表情訕訕,有些人無視漠然,當然,也有些人投注好奇尷尬的眼光。然而,這些表情看在來自新加坡的趙歆怡眼中,早已見怪不怪,她在萬華陪伴那些一生在茶室打滾求生存的女人們14年,把這些不可思議的故事促成一本書《茶室女人心》,告訴社會,原來,在這個被人們貼負面標籤的地方,還存有這麼多繁華青春夢。

    到劍橋嘗到文化差異震撼 她開始疑惑人生意義

    2009年,趙歆怡從人人稱羨的大公司離職,包袱款款從新加坡飛到萬華的珍珠家園落地,開啟穿梭在茶室與萬華的日子,陪伴社會最底層的茶室小姐與性工作者,這樣一個違反亞洲人求安穩生活守則的女子,顯得相當獨特。

    抽菸喝茶,氣勢凌厲又帶點優雅,這是茶室工作者們多年來,為生存拚搏練就的樣子。示意圖,與文中人物無關,游擊文化提供


    來自新加坡中產階級家庭的趙歆怡,她是獨生女,爸媽都是優秀出色的老師,培養她英文能力,鋼琴等才藝也沒落下,她從小收到的訊息便是念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然後安穩平順過日子,她表示,爸媽不要求她有多成功,但期待她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她坦言求學過程一路順遂,高中畢業後拿到英國劍橋大學的獎學金,就飛去留學了。

    不過,相對新加坡保守且規矩森嚴,趙歆怡在英國求學第一年過得非常辛苦,她分享,明明學生的本分就是讀書,可是同學好像把學校當社交場合,周五就喝到掛,「他們好像來學校玩,我很格格不入,原本以為來念書是最美好的事情,可是那一年我卻很痛苦,人生第一次對念書有很大衝擊疑惑,我不了解我念的書,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她說,她從小就習慣獨處,跟別人接觸會不自在,是孤僻的個性,課餘時,她可以自己去看電影,去歐洲其他國家旅遊,但這些原本得心應手的事情在經歷文化衝擊後,促使她開始去思考人生意義。

    趙歆怡表示,她在劍橋念書時開始思考人生意義,後來逐步摸索找到方向。陳品佑攝


    大二時,趙歆怡有天在新加坡友人家裡,看到一本有關耶穌的書籍,她好奇翻翻覺得心裡有些疑惑似乎有了方向,那年聖誕節她便開始上教會、受洗,自此開啟一個她從沒想像過的人生。

    趙歆怡說,她從劍橋畢業回新加坡工作,先去創投公司,再到新加坡第二大電信公司工作,她學的是經濟,整日在電腦上看幾百、幾千萬的金額數字,要不就是回Email,幾乎沒有與人互動,好像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該怎麼講?我覺得這兩份工作都很不真實,一個是現實中摸不到的龐大金額,一個是冷冰冰的數字,好像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又想跟得上同學們的成就,所以就這樣熬了6年。」

    後來,她從教會服務找到答案,2007年,她先到台灣恆春1年,感受台灣人的溫暖接納,再回新加坡紅燈區芽籠的社區診所當志工,認識許多落難受傷的中國移工與性工作者,見識到乾淨井然的新加坡竟有如此髒亂失序的地方,心裡迫切想幫助人,「以前有幫助人的理想,可是現在有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我到底可以幫助他們什麼?」於是,她決定辭掉薪資優渥的工作,2009年透過中華基督教內地會到台灣珍珠家園婦女中心,服務萬華茶室工作者與性工作者。

    穿梭萬華茶室14年 珍珠阿嬤故事讓人心疼

    萬華茶室從1980年代發展至今,大約40年,散落在艋舺公園周遭的巷弄間,走幾步就一間,密度極高,有單純喝茶的清茶室,也有喝酒唱歌的飲酒室等等,至於有沒有提供性服務,端看茶室及小姐各自選擇。

    珍珠家園創辦人林迪真是一名荷蘭籍傳教士,當初因緣際會認識茶室工作者,了解她們困難處境後決定探訪,關懷她們。

    趙歆怡與珍珠家園婦女中心創辦人林迪真合照,2人個性截然不同又互補,一起照顧萬華茶室的工作者們。陳品佑攝


    而相對林迪真的溫和同理,趙歆怡的理性自制在協會中扮演關鍵角色,她表示,珍珠家園服務的對象有性工作者、茶室小姐與弱勢中年婦女,以陪伴、傾聽、協助連結社會資源與幫助她們解決生活疑難雜症,目前已經有許多個案退休或轉業,極少數回歸家庭,「其實,她們大多都是獨居老人,有些早已沒有跟家人聯絡,有聯絡也不敢說自己做什麼工作。」

    趙歆怡指出,珍珠茶園服務的個案大多來自台灣及中國,年齡從中年到70歲都有,其中,性工作者日日在西昌街、鑽石大樓或附近巷弄間等待客人,隱隱約約透露著絕望中找希望的辛酸,她們夢想找到停靠的港灣,再也不需在外孤單漂泊。

    雖然掛上萬華茶室文化老街等字樣,仍不容易為茶室去除社會刻板印象。游擊文化提供


    趙歆怡不願用「社會最底層」來形容她們的處境,就怕自己亂貼標籤造成她們二度傷害,因此,她選擇用「基層的基層」說明,表達個案的需求都很迫切,因工作收入不穩定,又因個人用錢習慣不同,許多個案生活很不容易,譬如生病卻因積欠健保費,又無法負擔看病費用,或者繳不出這個月的房租,向高利貸借幾千元卻被每天500元利息壓得喘不過氣,而為什麼會讓人生落入這麼尷尬窘迫的境地,其實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

    趙歆怡感嘆,如果這些故事主角換成自己,她無法想像自己是否能承擔得起、有辦法在她們的情境生存下來嗎?

    趙歆怡說,自己第一個接觸的茶室工作者是麗筠(化名),她的經歷極其坎坷,明明家裡經濟不錯,能養活12個孩子,可是母親重男輕女,常拿竹條打得她滿身是傷,也打擊了她的驕傲,初一休學到歌舞團、歌廳飯店唱歌,後來因長得漂亮,16歲遭歹人性侵懷孕、父親強迫嫁給加害者,再歷經家暴虐待、離婚、談幾場戀愛屢被拋棄、自殺不成、赴美工作欠債逃回台灣、大兒子被流氓混混毆打致死、到萬華茶室當小姐與洗碗工、居住在一個沒有對外窗與老鼠亂竄的租屋,守著「電視老公」、簽牌和電視購物度日。

    雖然寥寥幾字點出麗筠人生軌跡,可是這些經歷對麗筠來說是一輩子,年輕被虐被性侵,可能任誰都沒有辦法自行處理被拋棄、不被愛與殘暴對待的心情,所以,趙歆怡理解且尊重麗筠求生存的方式,並盡可能提供她不同的選擇。後來,麗筠考取照顧服務員證照、受洗,現在偶爾做手工杯墊義賣,回清茶館唱歌,期待平平淡淡過完餘生。

    《茶室女人心》書中記錄許多萬華茶室工作者的故事,她們不可憐,只是生命歷程不同,藉唱歌抒發心情。示意圖,與文中人物無關,游擊文化提供


    因社會對性與茶室的印象,再加上個人經驗,性工作者大多認為自己的存在「很見笑」(台語:丟臉),讓趙歆怡感到心疼又無奈。

    她分享,曾有個個案叫阿雪,皮膚白白的,對外表極其講究,總是頂著sedo完美的半屏山髮型出現,實在很美。不過,阿雪因脊椎問題開過幾次刀,有天被人發現倒在騎樓,被社工緊急安置在養護中心,2個禮拜後過世了。警方通知家屬消息,阿雪的小兒子與女婿到珍珠家園想了解數十年未見的媽媽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趙歆怡遂帶2人去阿雪的租屋,結果一開門小兒子就哭得很傷心,因為眼前只是一個連身體都沒辦法施展開來的小木板房,只有一張凳子、鏡子與小床,陰暗窘迫地讓人無法呼吸。

    趙歆怡回憶,小兒子告訴她,阿雪是家暴受害者,在他10歲那年,一個人搭公車就離家出走,他還記得自己騎腳踏車在公車後面追趕的畫面,後來母子倆斷了音訊,長大後他在家鄉開髮廊,就是期待愛漂亮的媽媽會上門做頭髮,填補他思念母親的心情,只是沒想到母子再見面是天人永隔,「我看得出來,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他問我阿雪在萬華怎麼生活,我實在不知道阿雪要我怎麼回答,祂會願意讓我說出『這個不能說的祕密』嗎?」

    珍珠阿嬤教會她找到人生定位 預計年底返回新加坡

    這14年來,趙歆怡對萬華生態已瞭若指掌,她陪伴這群「珍珠阿嬤」過程中也重塑自己與外界連結。她說,大約在2015年左右,服務曾陷入瓶頸期,她很懊惱為什麼付出再多成果依然有限,有些個案會突然消失無蹤,有些會突然丟了一句「不要再連絡」就走,也有說好要過新生活,後來卻被她發現又回茶室的案例,推託說只是回去找姊妹聊聊天,「那時我心裡都會想她是不是把我當笨蛋?氣得要命,可是後來我意識到是我自己心態問題,她們不是沒有改變,而且我得知道自己的幫助其實有限,我沒有辦法對她們的生命負責。」

    台北萬華的龍山寺附近巷弄裡有許多茶室,各有各特色,茶室工作者與客人在此找到各式歸屬與獲得。游擊文化提供


    因此,她不再這麼「求好心切、要求完美」,適度將主控權交還給造物主的手中,在她們有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外面的人無法想像,她們有些人連看病都不敢自己去,不會搭公車,不知道去哪申請補助……」

    趙歆怡還說,與珍珠阿嬤們相處其實並不容易,有次,珍珠家園聚會大家一起吃水果,其中一個阿嬤突然發火罵另一個人吃太多了,2人後來竟鬧到撕破臉,讓她很驚訝,怎麼吃個水果也能鬧得這麼嚴重,「後來我才知道,水果不只是水果,而是阿嬤看到別人吃多了,勾起自己小時候沒有被公平對待的回憶。」於是,她開始懂得,每個人心裡的傷疤不容易消失,她必須想一些方法避免衝突再度發生,「我意識到自己不是救世者,我是個陪伴者,這點對我來說很重要。」

    珍珠家園帶著珍珠阿嬤們一起完成人生繪本。陳品佑攝


    隨著珍珠家園服務模式已經成熟穩定,趙歆怡認為自己在台灣的任務已經可以告一段落,她預計今年(2023)年底返回新加坡的教會工作,陪陪已經80歲的爸媽,趙歆怡回憶決定到台灣當時,爸爸認為她應該為自己負起責任,擔心她辭掉工作沒法好好過日子,現在想起來,她沒有後悔這個決定,爸媽多年前也曾來台灣探望她,「雖然我爸媽都很健康且獨立,可是當我在台灣陪沒有血緣的阿嬤看病時,就會想到他們。」問她會不會捨不得珍珠家園,她不好意思回答,只說她還在學表達感情,還無法像個案阿娟一樣愛撒嬌,阿娟要存機票錢去找她,喝歆怡爸爸煮的山藥排骨湯。

    心情說不出口,不過趙歆怡能說的是,希望在台灣剩餘的日子中,用書籍《茶室女人心》讓社會大眾直球認識珍珠阿嬤們的故事,讓刻板標籤不再牢牢緊貼,給她們喘息、找回自己的空間。

    趙歆怡預計今年年底返回新加坡定居,告別熟悉的萬華茶室街景。陳品佑攝


    趙歆怡是《茶室女人心》的推手之一,她在書裡的2篇文章記錄自己的服務歷程,也提供社會大眾用更平實且真實的角度了解茶室文化。《茶是女人心》5/31正式出版。游擊文化提供


    趙歆怡 小檔案

    生日:1977.12.15
    學歷: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新加坡管理大學應用金融系碩士
    新加坡神學院跨文化宣教證書
    現職:珍珠家園婦女中心工作人員
    經歷:Vertex創投公司
    星和電信公司

    《太報》關心您
    吸菸有害健康且害人又害己,為防止菸害、維護國民健康目的,請洽戒菸診所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