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823親自舉行記者會,回應民意。李政龍攝
823公投既第二輪罷免投票順利落幕,大罷免31席不出意外的都遭完封,這已是預料中事,434萬的核三公投同意票,雖未達門檻,但也值得民進黨政府深思。總統賴清德這次選擇親上火線回應,面對民意結果,拋出內閣改組、施政順序、兩院互動與國家財政等四項調整來回應期待。
面對各界最關心的朝野僵局如何解?賴清德卻沒有正面答覆,沒有提到朝野領袖會議,也不再談朝野國安會報,僅強調立院協商、兩院對話可以再加強,發揮效果,至於未來面臨問題後,可以再看用什麼方式解決,政府會誠意面對。
賴清德的談話,如同大罷免的結果一樣,繞了一大圈什麼都沒有改變。如果,立院協商、兩院對話就可以解決僵局,事情就不會發展到現在這個局面。
相較726時,賴清德僅以臉書文回應,賴清德這次直接面對,總算選了正確的方式。但這一段話,「不論聲音大或小,都是人民的心聲。身為總統,我一定會誠心傾聽,銘記在心。我也希望無論在朝、在野,都可以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卻仍叫人心驚。
這120萬份寫給台灣的情書,當然是社會中難得的力量,但投票的結果,若把兩次不同意罷免的票數來做統計,總共374萬的民意,是不是也是面對現在路線的「分手信」,這個聲音,賴總統要怎麼回應?在朝者真的聽進去了嗎?
這場歷時大半年的罷免活動,開始於國會,最終也只能透過國會找到解開僵局的機會。
而國會終究是政黨政治的一環,不論賴清德是以總統身份,或是執政黨主席身份,都必須拿出真正朝野可以對話的方式,或再更謙卑地展現和解的善意。畢竟,接下來兩年多的任期,不論政府的預算、要推動的法案,沒有善意溝通,絕對無法順利。現在兩院做不做得到,以過去一年的經驗來看,並不樂觀。
國會這一個月來雖然展現了難得的「平和」局面,一方面沒有爭議性的政治攻防法案,二方面國家面臨關稅談判、南部水患重建的內憂外患,原本應該劍拔弩張的立法院,暫時可以較為「理性」的討論。
當然,這也是因為726後的立法院發明一種「新的朝野對話模式」,每個週五的議程表決時,都由立法院長韓國瑜召集朝野黨團幹部到議場後方會議室「討論」,因為是討論,不是協商,所以不需要錄音錄影、不用公開,少了外界的關注,作秀、吵架的戲碼就減少,事情自然好推動。
不過,即使朝野對於南部水患的災後重建條例與預算可以沒有爭議,對於普發1萬元的韌性特別預算可以達成共識,但面對接下來的預算會期,不少國民黨立委已磨刀霍霍,打算要為這半年的膽戰心驚出一口惡氣,要對總預算的嚴審、大砍,畢竟,罷免投票的結果給足了藍委刪減預算的底氣。
國會結構不變,「賴卓體制」如舊,朝野要如何走向大和解,恐怕不是內閣微調、施政順序的四個優先就可以達到,畢竟,不管是福國利民的法律還是預算的編列,都需要朝野共識才好推行。
那行政立法兩院的互動可以再怎麼加強?賴總統沒有給答案,也許,他也還沒有答案。那麼,新的會期開始,會不會卓院長還是卓院長、韓院長還是韓院長,立院三黨團黨鞭仍然是這三巨頭,朝野良性互動的契機,會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