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颱風論壇|秋冬致災雨元凶「共伴效應」是什麼?

    2022-11-07 15:39 / 作者 吳亭頤

    進入秋冬兩季之後,颱風直撲臺灣的機率愈來愈少。然而此時,有些颱風從臺灣以南的區域通過,卻為臺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帶來大量的降雨,甚至造成嚴重的災情,其背後的元兇就是共伴效應,而共伴效應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來說分明。




    圖片
    奈格颱風帶來共伴效應。取自FB@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隨著時間愈來愈接近冬季,北方的陸地逐漸降溫,大陸冷高壓也逐漸成形,並把東北季風帶向位處亞熱帶的臺灣。此時若有颱風從臺灣以南的巴士海峽或菲律賓呂宋島上空通過,其環流便會帶著暖濕的空氣北上,並和帶著冷空氣的東北季風在臺灣東北側或東側相遇而形成鋒面,進而產生降雨雲系。這個現象便是我們常在電視或網路新聞上聽到的「共伴效應」。



    臺灣北部及東部往往是共伴效應首當其衝的地區,除了位處東北季風及颱風氣流的迎風面,北部及東部地區本身也高山林立,使得兩股交會的氣流在此處受到地形抬升,形成更旺盛的降雨雲系,容易發生致災性豪大雨。相較之下,位處背風面的中南部地區則沒有明顯的降雨發生,難以感受到共伴效應的威力。



    2010年10月的梅姬颱風為臺灣東北部帶來的劇烈降雨,就是共伴效應的典型例子。梅姬颱風通過菲律賓呂宋島並進入南海後,轉北通過臺灣西南海域,最後在中國福建登陸,終其一生並沒有直撲臺灣。雖然如此,但其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在臺灣北部及東北部附近交會,並進一步配合此處地形的抬升作用,使北部及東北部地區降下豪雨,尤其宜蘭蘇澳地區更是破天荒的在一小時內降下181.5毫米的雨勢,遠遠超過全臺各地的排水速率上限(最高一小時78毫米)。這種極端降雨除了造成大範圍的淹水,蘇花公路也因此坍塌,導致遊覽車遭沖入太平洋的慘劇。



    共伴效應是一齣在秋冬兩季時,由颱風和東北季風在臺灣北部及東部上演的重頭戲,其往往為我們帶來大量的降雨,並造成淹水甚至土石流的災情。位處共伴效應首當其衝區域的居民們,下次颱風在秋冬時節通過臺灣南方區域時,不彷注意一下共伴效應這齣大戲是否上演,並做好防災準備,千萬不可覺得颱風距離遙遠就放鬆警惕哦!




    吳亭頤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