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
2015年的市場調查也指出,消費者最擔心的肉品安全議題中,第一名是使用生長賀爾蒙!消費者的想法是,台灣到處都是雞排攤,每天雞肉需求這麼大,台灣那麼小哪可能養這麼多隻雞,所以一定是使用生長激素讓雞隻快快長大!
答案是!絕對沒有!
台灣的肉雞品種為「愛拔益加」、「樂斯」和「科寶」,本來就是很容易長肉的品種,且經過數十年的育種技術,再加上良好的飼養環境與飼糧調配,讓肉雞的飼料換肉率,從原本的2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進步成只要1.5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想想人類要吃多少食物才換得一公斤),所以完全不需要用什麼生長激素就可以達到養肉的目的!
除此之外,生長激素非常的昂貴,以白肉雞的批發價不到百元,根本用不起生長激素!再加上生長激素是蛋白質,加在飼料中會有被消化破壞問題。若用注射的,想想整個養雞場上千隻到數萬隻的雞,要打生長激素可不是打一劑就有效,那要找多少人工才能打得完?
所以,打生長激素完完全全的不符合經濟效益!不會打也不需要打,也不值得打!
由於生長激素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再加上近年來零星的兒童性早熟新聞,導致媒體甚至是非畜牧專業的醫事人員,在節目上言之鑿鑿指出導致性早熟的兇手就是施打生長激素的雞肉,另外也衍生出雞翅尖和雞脖子是打生長激素的部位,叫消費者不要吃的謠言!
可是前文已經說明雞隻是絕對不會打生長激素,那為什麼近年來會有性早熟的問題呢?
首先,疾病的歸因沒辦法歸咎到單一因子,近年來飲食高油化也可能是性賀爾蒙變多的原因之一。此外,前幾年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其實在台灣已經數十年之久,而研究也發現塑化劑是環境賀爾蒙,會干擾我們的性激素導致性早熟問題,所以要歸因的話,塑化劑和高油飲食反而更是主因!
抗生素是讓雞隻不要受到細菌的感染,因此在雞隻養成期作為「預防性投藥」之用,但養雞業者須配合政府規定的停藥期規範,讓雞隻在電宰前可以代謝在飼養前期使用的抗生素,因此對於我們而言也是安全的!若是擔心的話,也可以購買標榜飼養全程沒有使用抗生素的雞肉品牌,讓自己更安心!
另外,前陣子有影片指出幼雞在出生時會打針,這就是打生長激素或抗生素的證明!錯!抗生素不是用打針的,而是計算好給予量後添加於飼料中,讓雞隻攝取時可同步攝入。
影片中雞隻施打的其實是新城雞瘟等疫苗,就像我們在出生時會打的卡介苗一樣,是激發幼雞的免疫反應以避免罹病,和抗生素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是許多婆婆媽媽的迷思,總覺得溫體的最新鮮、最好吃!早年在市場還有現宰雞肉,將雞脖子劃一刀後丟到橘色大桶子中讓雞一直掙扎後死去,這樣一點也不人道,且屠體在死亡前的掙扎會耗盡肝醣,反而造成肉品僵硬問題!
不過,台灣在2008年為了防治禽流感,因此頒布了禁止現宰政策,現在在菜市場已經看不到這種不人道的屠宰方式!
目前傳統市場還是有溫體雞肉、豬肉等肉品,若是有食安意識或經過輔導的市場,可能在運送、販賣過程都有控制溫度,這樣就可以大幅降低細菌孳生的問題,不僅降低了食物腐敗的狀況,也防止食品安全的問題!
不過,傳統市場還是有很多未控制溫度的攤商,試想這些攤商都是什麼時候批貨?什麼時候分切?到消費者購買回家時已經過了多久?再加上許多傳統市場的衛生堪慮,就讓肉品成為細菌的溫床!根據先前的研究,在室溫下販售肉品的細菌含量是冷藏冷凍肉的百倍,甚至千倍之多!
因此溫體肉並不一定比冷藏冷凍肉新鮮!如果還是喜歡買傳統市場的「溫體肉」,可以挑選運輸與販賣環境有溫控的攤商,才是更加保障食安!
消費者對保存期限的迷思,不只限於肉品而是存在於所有食品中!保存期限的意義,是規範業者要保證在該日期前,「未開封」的狀態下不得腐敗或有食安問題。民眾常有的問題是開封後於保存期限前腐敗,就認為是業者的問題。但開封後就會有環境污染、人員污染等等因素,像是沒洗手就拿取肉塊,那這樣導致腐敗是業者的問題還是消費者本身問題?
另外,未開封的即期品也常被認為是不新鮮的商品而不敢購買,這就間接地導致食物浪費。只要是在保存期限內可以食用完畢的,無論是即期還是剛出廠的,都會是安全無虞、品質優良的商品,消費者不用過度的在乎保存的「期限」!
現在的網路流通太過快速,許多錯誤的資訊也因此無遠弗屆的繼續傳遞中,因此建議大家要慎選資訊來源,或是主動將正確的訊息傳遞給親朋好友,才能遏止錯誤的訊息一直傳散!
作者:林世航營養師 文章出處:好食課
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如何才能吃得安心?食科教授教你掌握幾項原則,從挑選到烹調缺一不可
常溫調理包大揭密!真的不用冰也不會壞嗎?選購撇步4點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