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自費醫材訂上限惹議!醫界舉特斯拉、雞腿說明爭議點,網轟:房價就不敢訂上限?

    2020-06-11 15:24 / 作者 黃梅茹

    因應市場上自費醫療器材收費不一情形,衛福部健保署 8 日公告,將針對 8 類自付差額特材依類別、效果分級,訂定收費上限,且 8 月 1 日即生效,屆時近 9 成、231 項特材都須降價,而健保署此舉引發醫界強烈反彈。


    健保署近日公告,將針對 8 類自付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近 9 成特材都須降價,但此舉引發醫界強烈反彈。本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Bicanski, CC Licensed)

    為何健保醫療特材非設立上限不可?

    目前醫療院所使用的醫材,有三種付費方式,個別是健保全額給付、健保部分給付(健保出一部分、其餘民眾自費)與健保不給付等(民眾全額自費),而這次健保署將推出的新制,就是針對健保部分給付的自付差額醫材。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 9 日表示,醫材根據健保給付規定,民眾若要更換人工水晶體、心血管支架等特材,可選擇由健保全額給付的基本款特材,也可補價差,選用有特殊功能的特材。不過,由於各家醫院醫材定價不同,自付差額特材也沒有價格上限限制,民眾即便使用同品牌、同功能特材,在各家醫院需負擔的價格也可能出現極大落差,甚至差到數萬元,因此特出新規管制。



    本次公布價格管制的特材有 8 類 352 項,包含人工水晶體、心臟瓣膜、治療淺股動脈狹窄的塗藥裝置、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人工心律調節器、治療複雜性心臟不整脈消融導管、人工髖關節、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

    網路反對聲浪四起,醫師嘆:台灣將承受齊頭式帶來的苦果

    耳鼻喉科醫師姚侑廷在臉書粉專發文以示反對,他表示健保逐年砍藥價,早已造成外國藥紛紛退出台灣市場,現今政府再對「民眾自付差額特材」開刀,並非德政。他把自付差額舉例為便當加菜,以往市場價格 100 元的雞腿現在卻被政府規定,價格不得超過 15 元,他反問,民眾可能吃到便宜的雞腿便當,或雞腿廠商覺得價格不合理、退出台灣市場,最後導致彼此都沒雞腿可吃較有可能?



    他還補充,富人有能力飛國外吃貨真價實的大雞腿,但一般人只能自認倒楣,吃一支 15 元、長得像雞腿的「奇怪東西」,且此舉還會導致十年後,台灣再也沒人有烹調出大雞腿的手藝與經驗。他感到不解,抗疫有成的偉大團隊,為何會推出如此荒謬、嚴重危害未來國民健康的政策。



    看完姚醫師的說明,有網友不滿回應:「房價就不敢訂上限,只敢動健保!」



    此外,神經外科醫師廖仁傑也在粉專發文,並運用豪華電動名車 Tesla 與健保署的新規作對比。貼文中提及,新規就好比「Tesla 將被限制售價,最高只能跟(Toyota) Tercel 等價」,而廠商 Tesla 可能因故退出台灣市場,再者,買了 Tesla 的車主將成孤兒,無法擁有後續等維修服務,將來市場也只有 Tercel 可選擇。



    廖醫師認為凡是講求齊頭式,最後的下場就是一場空。有人因 Tesla 的譬喻,為 Tesla 車主抱不平,該粉專回應:「早買早享受啊,但生病可不能這樣預約」,引人深思。




    而擁有小兒科專業的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以一向關注的兒童疾病為出發點,解釋該政策帶來的影響。貼文中以一種治療兒童嚴重感染症的「救命藥」為例,表示這種抗生素因過了藥物專利期,已有同樣主成分、同劑量的學名藥,而學名藥的成本價遠比進口原廠藥低,藥價差當然也比原廠藥大。



    貼文說明現實將如何讓醫師與原廠藥商陷入難題。即便學名藥標榜療效與進口原廠藥相似,但醫師普遍曉得使用原廠藥的病人明顯有較好的治癒效果。不僅醫師選擇原廠藥,得不時承受醫院想引進便宜學名藥,所帶來的壓力;而學名藥的低成本價,也會讓原廠藥廠商不斷被醫院議價,利潤持續被壓縮的同時,原廠藥商也會開始逐漸放棄台灣市場。若完全撤離,重症兒童最後只剩低價學名藥可以選擇。



    貼文最後也拋出疑問,如今連不影響健保支出的自費醫材也要採齊頭式價格管理,品質好、價格高的醫材將在台灣消失,醫療共產化的結果,最後有誰能真正受益?





    雖然醫界人士所舉例子不同,但中心主旨一致,不外乎認定政府齊頭式的管制,將為國民健康帶來重大影響。

    健保特材訂收費收費上限惹議,陳時中出面緩頰

    面對醫界反彈聲浪,衛福部長陳時中於 10 日疫情記者會上,為此政策緩頰。他表示健保議題持續討論,新規是在醫療品質提升與保障民眾就醫權益前提下所訂立。陳時中指出,由於目前新興特材很多,有些變化有意義、有些意義不大,若因品牌或廠商聲稱的效益來定價,恐對民眾不公平,因此才由健保署介入,依據特材類別、效果訂定收費上限,確保患者權益。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補充,民眾在混亂的自費市場相對弱勢,一次手術恐怕得負擔 20 至 30 萬元醫材費用,並非人人負擔得起,因此才會邀醫院與專家討論長達一年半,盼訂出醫界、民眾都滿意的價格。他更強調,有部分醫界將自付差額特材和全自費醫材混為一談,8 月新制僅針對健保有部分給付的自付差額醫材,目前全自費醫材仍由各縣市衛生局負責審核。



    健保署也提供改版的「自費醫材比價網」,讓民眾方便查詢自費醫材費用並比價,更特別將民眾全額自費醫材和自付差額醫材的頁面分開,避免兩者混淆。



    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對此則表示,健保署稱有找過學者開會,實際上不但年輕醫師難以被當代表發聲,只要代表講話政治不正確,之後就不會受到官方邀請,蘇醫師認為即使醫學會派出代表,主管機關也只把開會當形式,並強行推行政策。





    黃梅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