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投資詐騙不僅猖獗,更衍生出連房產都一起騙走的模式。圖為示意圖。路透社。
投資詐騙已成為當前最猖獗的詐騙手法,2025年元旦單日就造成2.3億元損失。站在防詐前線的刑事警察局分析,詐騙集團利用社群媒體「雙平台」手法,不只騙走受害者資金,甚至以假投資真詐騙的方式設下圈套,誘騙被害人抵押房產,最後錢財兩失還可能背負高額債務。去年(2024),台北市內湖一對母女因在臉書(Facebook)看到假冒投資網紅「柴鼠兄弟」的投資廣告,加入LINE的投資群組,並透過臨櫃匯款、車手面交等方式交付款項,後續更房產抵押,最終遭詐走高達1200萬款項;母女驚覺遭騙後報案,卻遭員警出言戲謔,最終在12月雙雙輕生。
這正是目前最典型的投資詐欺套路。
面對詐騙集團不斷進化的手法,《太報》專訪刑事警察局團隊,解析最新、最兇惡的手法,刑事警察局預防科長林書立指出,過去俗稱「殺豬盤」的投資詐欺,在台灣詐團跟中國集團合流後更進化,讓受害者除了資金外,甚至房產也遭騙走,更還要積欠高額負債的窘境。2025新年第一天 單日受理331件詐欺根據警政署打詐儀表板每日更新數據,光是2025年1月1日就受理331件詐欺案件,其中第一名為高達79件的投資詐欺案,總損失金額達2.3億元,平均每案損失達290萬元;2023年度統計,投資詐欺案件以3成的比例成為詐欺最大宗類型,共發生11775件。
2023年台灣詐欺案件類型分佈
林書立指出,過去的詐騙以電信詐欺為主,然而隨著Covid-19疫情後,網路使用率提升,歹徒也紛紛轉戰來到線上,而且由於投資詐騙單案金額高,因也成為近來最猖獗的犯案類型。
近年來常見手法是在「雙平台」之間跳轉,歹徒在臉書投放投資廣告、接觸被害人後,再將被害者加入Line群組;群組中除了被害人以外,其他全部都是歹徒創立的假帳號,而「老師」會每天在裡頭發送投資情報「報明牌」,其他假帳號並會附和,讓投資人開始信以為真並且入金、將資金交給詐騙集團「代操」,期間詐團也不斷釋放紅利、貼出對帳單讓被害人安心,甚至會出現宣稱投資800萬元獲利2000萬元等情況。
取回資金要付獲利手續費 還被哄拿房產找金主當被害人要求取回資金時,林書立說明,歹徒會以手續費、稅金為由,要受害者比方說3天內支付300萬元手續費,才能拿回2000萬元獲利,但此時被害人資金已經用罄,銀行也不可能3天完成對保,歹徒便會介紹「金主」,更表示金主為了借錢,而要損失自己的投資收入,因此要受害者幫忙多負擔違約金等損失,甚至要以房地產抵押擔保,並在借貸合約裡加入「流抵契約」,若時限內內無法還款,房產就會過戶給金主。
林書立說,更過分的是,在這之前,金主甚至會宣稱因為近年詐騙盛行,要受害者錄影宣稱「自願借貸」切割與詐騙的關聯,而等到回神發現時,被害人不只錢被騙走,連住處都沒了,還可能面臨地下錢莊追債,陷入萬劫不復的輪迴。
手機與網路的興起,連帶讓詐騙也轉移到線上。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為此,《證交法》2023年6月修法後,規範非金融業者無法刊登投資廣告,且擁有Facebook、Instagram的Meta公司也承諾台灣政府,今年1月底前將落實廣告實名制。
詐團改變路線交友搏感情 連母嬰社團也滲透不過,詐騙集團還是持續發展新手法。林書立分析,因此如今歹徒改走交友路線,可能先在各個臉書社團,比方說育嬰商品社團裡,以新手媽媽名義接觸其他媽媽,「就說想交流意見,問你買那個育嬰用品好不好用,我買過哪個不錯等等」,甚至他們還做足功課,能夠言之有物地交流,藉由這樣的方式滲透各個社團,然後接觸可能的被害人,換取信任後再開始問對方要不要投資等。
詐騙集團透過各種社交軟體,先與被害人交友、交心,然後才哄騙其參與投資。圖為示意圖。路透社。
翻開警政署統計,相較於5年前,各年齡層盛行的詐騙方式有所不同,從假網路拍賣、ATM解除分期付款,以及佯稱是失聯多年親友的「猜猜我是誰」,到了2023年後,30歲以上族群最盛行的受騙案件清一色變成投資詐欺,而事實上在更年輕的年齡層,投資詐欺若非第一,多半也是第二或三名。
林書立則表示,目前投資詐騙的受害人以女性居多,尤其是中高年女性,因為大部分家裡的經濟權會交給女性,「而很多人一但退休後就不問世事,沒有接觸新的資訊,不知道就無法防範詐欺。」各年齡層最多人受騙案件類型演變
在年輕族群的部分,林書立則表示近來趨勢是虛擬貨幣詐騙,通常是透過類似老鼠會的方式,發行垃圾幣(註),受害者每找一個人來交易,就可以抽取1%佣金,如果又有下一個人再交易,就可以抽1.5%,最初也都領得到,歹徒並會透過類似當年比特幣只能買披薩的案例來誆騙受害者入金,最後才發現根本無法領回,他呼籲,類似的傳銷方式其實也都是詐騙。
註:所謂垃圾幣,是指沒有交易價值,甚至連玩樂功能都缺乏的虛擬貨幣之俗稱。
「我們幫你討回錢!」 正義駭客竟是二次詐欺詐欺犯罪防制中心股長洪丞奇則指出,現在甚至還有二次詐騙,得手後的詐騙團體會把名單賣給其他集團,讓他們冒充駭客、正義律師等身份跟被害人接觸,「說警察拿不回來的錢,我們能拿回來」,但要先繳損失金額的10%當保證金,等被害人去信貸來付完款後,這些人又會失聯。根據警方觀察,投資詐騙的被害人通常需1-3個月才會發現受騙,即使目前有「潛在被害人調閱小組」預警,甚至直接到受害者家裡按門鈴警告,仍僅有30%民眾會相信,而有40%民眾需2週後才願意相信報案,但有30%民眾,在接到警告後超過1個月仍拒絕接受遭詐騙事實。
二次詐騙的歹徒,往往宣稱自己是駭客,可以幫忙討回錢財。圖為示意圖。路透社。
防詐中心綜合規劃股股長吳伯元表示,防詐宣導的重點仍在消彌資訊落差,儘管目前Youtube、臉書、電視及廣播廣告,甚至簡訊都有宣傳,但現代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非常大,民眾是否有接收到、收到後是忽略,還是內化成自己的防衛機制?這些也是未來還要多了解、針對的部分。
他並談到,詐騙集團往往會營造氛圍,隔絕受害者接收其他資訊,而現代人生活型態較過去疏離,其實很多時候只要有機會跟人講講話、聊聊最近遇到的事情,就有機會察覺受騙。
年節將至,親友面對面重逢的時節,或許正是彼此關心的好時機,也可能有機會阻止更多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