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帳面有房難自住 繼承熱難解首購需求?

    2025-08-17 07:10 / 作者 徐筱嵐
    全台繼承數據持續創新高,但購屋剛性需求仍未減緩。廖瑞祥攝
    面臨高房價,讓不少首購族望之卻步,近一年來銀行放貸嚴格,越來越多人思考是否要當「等房族」?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台繼承移轉棟數來到3.9萬棟、年增5%,續創歷史新高,只是繼承數據亮眼,購屋剛性需求仍未減緩。專家直言,等房面臨的問題多,包括與家人共同繼承、不符合需求等,與其等待,不如投入選擇性更高的購屋或租屋,使得「等房vs.首購」的現象愈發矛盾。

    未辦繼承登記7.2萬筆 繼承移轉續創歷史新高

    新北分署拍賣位於新北市永和區福和橋旁的堤外空地,由銀行以3600萬元承受。行政執行署提供


    內政部日前公布,今年全國公告逾期未辦理繼承登記土地7.2萬餘筆,建物近5000戶;其中,土地部分約3400公頃,依今年公告土地現值估算,總價值約992億元。

    依規定,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人往生後超過1年仍未辦理繼承登記,各縣市政府將於每年4月1日公告,並以書面通知提醒繼承人申請登記。如公告3個月後仍未辦理繼承登記,將予以列冊管理;若超過15年,會移由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依法公開標售。

    受到高房價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人望屋興嘆,更催生出所謂的「等房族」,即部分年輕世代選擇等待繼承父母的房產,而非自行購屋,以此來觀察繼承移轉棟數,從2020年開始,當年度已經來到5.9萬戶,在2022年逼近至6.9萬戶,近兩年都在7萬戶以上。

    等房屬於被動性 繼承糾紛多讓人避而遠之

    不時有民眾提問,「既然有房屋可繼承,為何很多人要買房?」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示,等房地的前提是繼承,而依照民法規定,繼承是指遺產轉移,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計算,通常涉及對象就是家中的父母或祖父母,可以說繼承是被動性,並非主動能夠達成,對於有獨立生活需求或資產配置的青壯族來說,不會是一個好選項。

    況且,近幾年來,房產繼承糾紛不斷,主要是許多家庭早年育有多名子女,加上長輩觀念避諱進行「生前資產規劃」,卻未料到意外比變化還快,若未進行交代,就得依法按比例分配,使得糾紛由此衍生,不僅豪門爭產、手足相殘,就連尋常人家也爭得面紅耳赤。

    不是有房有地就好 不符合需求都「住不了」

    蕭姓酒店大亨持有瑞芳區猴硐車站附近萬坪土地,因子女拋棄繼承,遭到法拍。宜蘭分署提供


    陳定中指出,不是所有遺產都人人爭搶,像地方政府每年4月統計的「逾期未辦繼承登記不動產」,有些長輩持有百餘坪的山林地或農地,看似讓人羨煞,實際換算成公告土地現值,才發現市值偏低,還有大筆稅金要繳,甚至因地處偏鄉,房屋多數屋齡偏高、結構老舊,動輒高昂的修繕成本。

    陳定中表示,這些區位多半與就業、就學脫節,實質使用價值偏低,往往被視為負資產,即便繼承恐淪為有家住不得的窘境;另外,部分土地的產權複雜,處理更是花錢費力,不少人乾脆選擇放棄。

    另一方面,整個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少子化,陳定中直言,青壯年要同時承擔「養老」與「育兒」的責任,不僅經濟壓力大,且與長輩價值觀不同的情況下,越來越少人與父母同住,除了避免家庭摩擦,也是尋找符合生活所需的居所,進而選擇購屋或租屋,即便人口趨勢下滑,但家戶分戶的情況增加,支撐剛性需求仍在。

    陳定中認為,繼承移轉棟數的數據逐年增加,更超過買賣移轉棟數,但相較之下,繼承移轉難以反映在住宅供給,也不可能轉為住宅存量,反而意味著「分配不均的情況加重」,畢竟高資產族群的財力豐厚,有機會讓下一代等房,普羅大眾光是養一戶房產就顯得吃力,想等也未必等得到,所謂的等房族,反映高房價下,年輕人和青壯族買不起、住不起的問題,政府應深思如何解決。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