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領牌大限至!改裝超速事故攀高 逾20萬輛無照微電車趴趴走

    2024-11-18 08:00 / 作者 洪敏隆
    微電車騎乘亂象多,很多車輛至今仍未登記領牌。洪敏隆攝
    今年(2024)11月29日是微型電動二輪車登記領牌的最後期限,但交通部公路局統計至11月11日,使用中車輛掛牌數為17萬6090輛,新車領牌數有5萬1536輛,若以2年前估算實際使用的45萬輛車,全台還有約半數微電車上未納管。

    一開始命名為「電動自行車」的微電車,因免照等緣故造成很多交通亂象,交通部在2022年完成修法,將其納管並改名為「微型電動二輪車」,2022年11月30日後出廠的車輛,使用者須完成登記、懸掛牌照及投保強制險,才能合法上路,在這之前出廠已使用中的車輛,則有2年緩衝期;今年11月30日起仍騎乘未領用牌照或未投保強制險的車輛上路,駕駛人可處最高3600元罰鍰,未投保強制險則可開罰750到1500元。



    10年來漠視不管 「無牌照」難追肇事責任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羅孝賢指出,只要不用踩踏運轉就是「機車」,像日本是認定為「超輕型機車」,但台灣10多年前因為業者想賣,創造出電動「自行車」的名詞,商人賣車是無所不用其極,將這些「電動自行車」做的跟一般機車一樣,打廣告還訴求「免牌照、免戴安全帽、免駕照,還不用怕酒測」等荒誕標語,當時就可預見會衍生很多問題,政府歷經多年才逐漸規範納管,但還是將其視為「慢車」而非「機車」。

    由於免照、方便取得,這些「微電車」衍生很多交通亂象,在原先沒有牌照的情況下,超速或肇事者在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即便調監視器或有行車紀錄器當依據,因「無牌照」也難找到車主負責。另外,即便找到車主,因沒有強制責任險,肇事方與受害者雙方權益不見得能獲得法律全然保障。

    交通事故死傷攀升 青少年車禍亦增

    從統計來看,微電車的交通事故和死傷件數有逐年增加趨勢。2020年的車禍件數是6854件,到去年(2023)已經來到9025件,增加3成之多,死傷人數也從6041人增加到8032人,今年到8月車禍件數已達到6323件,死傷5609人,已經接近2020年一整年的件數。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從年齡分布來看,微電車2023年雖仍以成年人居多,但13至17歲少年事故件數不斷增加,去年已造成2129件車禍、1868人死傷。

    另一個要關注的是,近幾年平均每起微電車事故所造成的死傷是低於1人,去年平均每起是造成0.89人死傷(9025件車禍,8032人受傷),但是外籍人士的統計是每起事故造成1.4人死傷(409件車禍,570人受傷),顯示政府對於外籍移工騎乘微電車需要更多的宣導與管理。





    也因為交通事故不斷增加,違規情況又不易取締,交通部才在2022年底決定納管,除了改名外,微電車必須經過車輛安全審驗中心審驗合格,並經過領牌登記及投保強制險才能騎上路,且訂定必須戴安全帽、禁止載人等規定,最大行駛時速規定在25公里以下。

    宣導不足、民眾無法辨識 舊車來路不明難登記

    不過,使用中車輛距離緩衝期「最後期限」不到1個月,台灣至少還有超過20萬輛車尚未登記,羅孝賢分析有幾個原因。一是民眾對於微型電動二輪車的規定還是一頭霧水,也沒有辨識及正確認知,很多人的觀念仍停留在自己的車是「電動自行車」,或以為自己使用的是列為「電動輔助自行車」,但只要不需踩踏,都是微電車,政府的宣傳力道仍然不足。

    第二個原因是早期沒有規範,很多民眾是在網路上購買這類車,但多數都是沒經過審驗合格證明,甚至很多都是已經改裝才販售,這種情況羅孝賢到台灣各地鄉間走訪,就發現很多長者都在騎樣式花俏,速度又快的微電車,一看就知道不合格,且很多來源是中國產製,電池容易失火,但是「以前沒有要求,隨便都可以買」,現在要求登記牌照,根本拿不出來審驗證明。

    外籍移工阮氏鳳則提到第三個原因,因為微電車免駕照可以騎乘,是很多移工選擇的代步工具,但移工的車其實都是轉了好幾手,因登記牌照要有出廠證明,可是當初賣家可能都回母國或找不到人,無法取得證明。

    已經領牌登記的微電車。洪敏隆攝


    新竹區監理所車輛管理科科長李建平表示,有些移工的確有反映這樣的情況,可以詢問賣微電車的經銷商業者,憑藉其經驗可以看出車輛的製造商是誰,協助取得出廠證明。

    李建平說,這兩年監理所已經用各種洪荒之力宣導微電車要登記取得牌照,包括下鄉宣導、空中監理站、移工宿舍等,也希望透過媒體可以加強宣傳,希望民眾把握最後期限登記領牌。

    羅孝賢指出,今年11月30日開始只是將過去積弊已久,長期漠視的問題檯面化,那麼龐大數量當初就沒有經過審驗就讓其上路的微電車,究竟上路後政府會不會真的取締,也是未來觀察重點,因為民眾仍對微電車規範不清楚,「不教而殺」最怕引來民怨,更擔心是在「民眾反彈」後,政府又不管,讓問題持續存在及惡化。



    微電車「十車九改速」 煞車擋不住釀事故

    台北市前交通局長陳學台在今年新北市道安會報也曾提醒,如果發現未登記的微電車違規行駛,政府要如何扣車,地方有沒有相關空間可以停放扣車,都是需要配套措施。

    此外,不只是很多未經審驗或改裝車輛無法登記領牌,陳學台指微電車是「十車九改」,改裝已是普遍秘密,擔心有人領牌前恢復原狀,掛完牌後又改回來,未來該怎麼取締也應該研議可行及有效方式。

    微電車改裝最常見的情況,是將原有的電池控制器和馬達改掉,將原有最高速限25公里改為可自行調速,另外也將車輪更換為大尺寸或加裝各種配件,遠超過車重不含電池須在40公斤以下,或車重含電池60公斤以下的規定。

    很多微電車外觀就跟一般車輛一樣,很多騎乘者還違反規定載人。洪敏隆攝


    在TikTok等社群網路,常可見民眾po上改裝微電車,甚至「炫耀」快速行駛的影片。今年高雄警方就曾經循影片找到違規改裝的外籍移工,其將微電車改裝行駛速限竟然是超過100公里。

    一名不具名的微電車製造商員工透露,改裝提高速度的最大風險是煞車、防滑設計都跟不上速度,微電車的自動系統煞車系統就沒有像一般的機車那麼堅固,靈敏度沒那麼高,遇到狀況很難煞住,釀成意外。

    台北市區監理所指出,針對微型電動二輪車改車,會與車輛安全審驗中心直接從源頭的製造廠去稽查和宣導。

    但是,羅孝賢認為,改裝都是從車行賣出時,順便提供「改裝速限」的服務,所以問題不在「出廠證明」,而是如何加強取締,杜絕不肖的改裝車行。

    強化兒少騎乘正確觀念 電輔車改裝也嚴重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說,微電車雖然不用具備駕照,騎乘者只要14歲就可以使用,但從交通部統計中發現,連續4年都有近200名兒少未滿14歲違規騎乘微電車造成受傷,而14到17歲的兒少將微電車作為日常通勤工具時,因對於交通相關規則的不熟悉而產生危險。

    許雅荏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可與地方行政機關及業者合作辦理公開教學與體驗活動,並規定須參加相關活動經時數認證,否則不予領牌,以確保基本觀念與操作能力;亦可參照國際上的考照制度,國外針對二輪輕型機動車輛最低考照年齡約為16歲,除動力等級可銜接微型電動二輪車以外,也可滿足部分兒少的交通需求,讓民眾更早對駕駛有正確的觀念與技術。

    微電車跟電輔車比較。翻攝自捷安特官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電輔車的兒少車或急死傷件數也是持續攀升,現在對於電動輔助自行車並沒有任何管理(例如未強制戴安全帽)及年齡限制,但實際在街頭上可以發現,很多從外觀看是電輔車,但實際上根本就是微電車的功能,不用踩踏而是完全靠電力產生動力運行。

    羅孝賢說,一般來說,只要轉動把手可以驅動車子,即屬微電車;而電輔車則是不踩踏就不會移動,若是靠轉動把手加速或不踩踏板就能移動,車輛內部或設計就有被改過,政府也應關注電輔車改裝的問題。

    很多電輔車看似經過改裝。洪敏隆攝


    越來越多騎在街頭的電輔車,不用踩踏也有動力。洪敏隆攝


    電動騎乘運具因為價格較低,且免駕照易取得等因素,在台灣各地是越來越普及,但是,台灣納管微電車慢了10年,導致舊問題未解,新問題又生,政府必須更積極正視這些運具相關的問題,不然未來交通安全管理漏洞會更多、更大。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