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原廠藥掀退台潮!下半年35項喊退出 藥師示警「這原因」明年恐更慘

    2025-10-11 07:00 / 作者 游騰傑
    多款原廠藥陸續退出台灣市場,基層藥局與醫院面臨供應挑戰。藥師沈采穎提醒,今年退場藥物數量明顯增加,是醫藥供應鏈警訊。示意圖,並非當事人。李政龍攝
    隨著多款原廠藥陸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儘管有學名藥接手,但醫療院所與基層藥局仍面臨藥品供應挑戰。藥師指出,今年退場藥物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加,是醫藥供應鏈的一大警訊,呼籲衛福部與健保署應提前規劃。同時,她建議應重啟藥價調查,並取消現行「日劑藥費」制度,改為實支實付。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接受《太報》電訪時表示,從今年初至今,已有7款藥品陸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與往年相比數量明顯增加,是醫藥供應鏈的一大警訊,呼籲衛福部與健保署應提早因應。

    沈采穎指出,包括拜耳原廠藥阿斯匹靈(Aspirin)預計於年底退場;化痰藥「氣舒痰」今年5月傳出供貨異常,9月更決定不再供應台灣。整體來看,受影響藥品主要集中在三高用藥(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部分抗生素。她說,藥品市場屬於自由經濟,政府無法強迫藥廠留在台灣,但建議至少要求廠商在退出前6個月預先公告,讓本土藥廠有時間生產學名藥,以免出現供藥斷層。

    沈采穎分析,健保署每年4月進行藥價調整,受總額預算壓力影響,多以「砍藥價」為主,使藥廠利潤持續下滑。她直言:「如果藥價制度不變,未來可能有更多藥廠選擇退出。」

    雖然明年健保總額將增加逾600億元,但她認為藥價仍難免遭壓低,「但是要怎分配?藥價就不會再砍嗎?不可能」,無法改善藥廠處境;同時也點出,台灣醫療體系長期存在「以藥養醫」(醫院靠藥品銷售補貼收入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呼籲政府必須全面檢討,並指出,健保給付價與醫院實際採購價之間的落差(藥價差),是導致原廠藥退出的重要原因。

    她舉例,一款健保給付價為10元的藥品,大型醫院因採購量大,能與藥廠談到2至3元的低價,藥價差超過50%。在此情況下,無法提供大幅折扣的原廠藥自然失去市場,被學名藥取代,但最終學名藥也可能被醫療機構砍到退出市場,對民眾用藥權益影響甚鉅。

    她建議,重啟停擺十多年的「藥價調查」制度,優先針對藥價差超過50%的醫院進行追查,並參考日本作法,將合理藥價差控制在15%以下,若查獲超標,應要求醫院繳回過去半年不當獲取的藥價差額,追回的款項可用於提高醫師診察費、藥師調劑費等專業給付點值,至少恢復到1.1元,並逐步朝1.5元邁進,扭轉「以藥養醫」的惡性循環。

    沈采穎也點出,「日劑藥費」制度容易造成健保資源濫用。目前健保對3天以下處方給付固定金額(如3天66元),無論實際藥品成本多少皆可申報,導致短天數處方缺乏審核,增加抗生素濫用與抗藥性風險,另一方面也是造成,藥費與健保給付間落差過大,形同政府補貼醫院利潤。她建議,應改為實支實付,按實際藥品成本給付,才符合醫療公平與用藥安全。

    對此,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筑表示,食藥署於114年7月15日及114年9月9日於西藥醫療器材供應資訊平台公告停止供應國內市場之藥品共計35項,其中符合「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之原開發廠藥品共17項,經臨床端評估,國內有其他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藥品、或其他同成分不同劑型、或相同藥理機轉之藥品可替代。另外,有關停止供應國內市場之藥品類型以心血管系統(降血壓、降血脂藥品)居多。

    【名詞解釋】藥價差
    藥價差是指「健保署給付醫療院所的藥價」與「醫療院所實際向藥廠採購藥品時的交易價格」兩者之間的差距。

    之所以會出現藥價差,是因為法律規定每種藥品都有固定的健保給付價格,但在市場機制下,醫療院所與藥廠進行採購時,通常會透過議價降低進貨成本。這種價差在自由市場中屬於正常現象。大型醫院因病患數量龐大、採購量大,談判籌碼更強,因此能壓低進貨價,使得藥價差相對更明顯。


    隨著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學名藥逐漸接手,民眾常好奇兩者藥效是否相同。食藥署也說明,原廠藥是藥廠經過長期研發與實驗、取得專利的新藥;學名藥則是在專利期滿後,由其他藥商製造,「學名藥與原廠藥具有相同主成分、劑量及劑型」。

    食藥署強調,學名藥經過生體相等性(BE)試驗,確保藥品在體內的吸收速度與程度與原廠藥一致,因此療效相同。而由於生產成本較低,無需重複執行藥理與毒性試驗、臨床試驗等,學名藥價格更親民,也能有效降低醫療支出,提升資源運用效率。美國、日本等國學名藥使用率甚至高達70至90%。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