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會後記者會,衛福部長石崇良。陳祖傑攝。
美國傳出可能調高藥品關稅,引發各界憂心藥價波動。衛福部長石崇良今表示,目前傳言的200至250%關稅,目前仍未確定,但台灣因高度仰賴專利藥與新藥,已提前啟動風險評估,並編列200億元特別預算,確保藥品供應穩定。他強調,政府同時推動國內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製造,並透過預警制度與健保藥價保障,分散缺藥風險,保障國人用藥安全。
針對美國可能調高藥品關稅一事,石崇良表示,目前外界傳出「可能調升至200至250%」的說法,尚未有最終決定。不過,由於台灣對專利期內藥品與新藥高度依賴,雖然目前藥品關稅是零關稅,但政府已著手進行風險評估,並提前規劃因應方案。
石崇良指出,最容易受到衝擊的、風險高,是專利期內的進口藥品,因為可替代性低。經盤點,這類藥品約有700多項,其中約200多項屬於基本必需用藥,每年健保申報金額達200億元。為降低風險,行政院已在「藥品韌性特別條例」中,挹注200億元特別預算,作為調整藥價與確保藥品供應的備用資金,保障民眾用藥無虞。
第二方面,石崇良強調,針對即將過專利期的藥品,政府鼓勵國內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的開發與生產。預估未來六年內,將有七十多項專利藥相繼到期。今年四月,健保署已修訂支付標準,對於專利期過後五年內,首兩張於我國取得藥品許可證的國內製造學名藥或生物相似性藥品,給予與原廠相同的支付價格,鼓勵產業加速投入,分散藥品來源風險。
第三方面,衛福部亦持續推動多元用藥政策,透過鼓勵使用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降低缺藥風險,並在藥價調整上針對基本用藥提供保障。此外,健保署與食藥署已強化「用藥預警制度」,將監測範圍從500項基本藥品至800項,爭取更多時間尋找替代方案或提升產能。
石崇良進一步指出,長遠而言,仍需從研發到製造全面扶植國內生技產業。他提到,《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已三讀通過,相關子法預計於明年1月1日正式上路,將成為台灣再生醫療產業的重要里程碑。政府也將透過簡化藥證審查流程與行政協助,加速國內藥品研發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