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85歲的雅克利(Sel Yackley)記憶力佳,和比自己年輕20到30歲的人差不多。翻攝西北大學Youtube
美國西北大學日前發表歷時25年的「超級老人」(SuperAgers)追蹤研究成果,表示在分析近300名80歲以上「超級老人」的大腦結構後發現,這群人雖然長壽,記憶力卻和年輕他們20至30歲的人相當,其中的關鍵可能就在於他們獨特的大腦結構與基因密碼。
現年85歲的雅克利(Sel Yackley)是這群接受研究的「超級老人」其中一名成員,記憶力可以媲美比自己年輕20到30歲的人,平時除了製作珠寶、在合唱團唱歌外,也會從事為街友編織帽子、圍巾和參加讀書俱樂部等活動,除此之外,雅克利每天平均睡滿7.5小時,每周還會上健身房好幾次。
雅克利和其他超級老人的狀況顯示,記憶力衰減並非老化必然的特徵。研究團隊其中一名成員、精神病學副教授格芬(Tamar Gefen)指出,團隊針對將近80名超級老人的大腦解剖,並與其他神經功能正常的同齡人比較後,發現他們記憶中樞的Tau蛋白纏結明顯較少,但β類澱粉蛋白斑塊卻無明顯差異。
由於多數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都將目標鎖定在清除β類澱粉蛋白斑塊,這項發現也讓格芬直言,如果超級老人和一般人擁有相似的斑塊量,「是否代表我們瞄準錯誤目標?」
該研究進一步揭露,這群超級老人往往擁有更大的內嗅神經元及更多的紡錘體神經元,這些結構分別掌管記憶與社交行為。格芬表示,儘管這些優勢可能是與生俱來,不過團隊成員正在進一步深入研究,試圖找出究竟是什麼讓這些細胞保持強健。
格芬也提到,雖然基因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超級老人並非單靠遺傳;這群超級老人大多擁有高度連結感,這些連結可能和土地、家人有關,也可能是和藝術保有緊密互動,換句話說,他們鮮少與外界脫節,「你很少會看到孤立的超級老人」。
目前人們還不清楚超級老人的存在比例確切為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超級老人絕對不常見。自2000年西北大學啟動這項計畫以來,總共有近300人參與但其中僅有約10%符合「超級老人」標準。
儘管超級老人十分罕見,但雅克利等人的例子卻證明,年紀的增長並不必然伴隨著記憶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