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托嬰中心總計1,844處,其中,公設民營373處、社區公共托育家園140處,最大宗為私立托嬰中心,有1,331處。示意圖,李政龍攝。
大缺工時代,為解托嬰中心人力荒,衛福部將有條件放寬托嬰中心,聘僱無托育人員技術士執照者,從事幼兒照顧。缺工核心問題是什麼?歷經托育中心第一線人員、家長、民間團體強烈反對,衛福部有哪些修正方向?跟著《太報》深入了解。「有的人來托嬰中心上班1、2周,甚至沒幾天就離職了。」 台北市私立小育龍托嬰中心主任林碧真,談起職缺招募現況滿是無奈,托育人員職缺有時一開3、4個月才找得到人,而且能否留任?還得視年輕人是否「彎得下腰,吃得了苦?」或中高齡者的膝蓋和腰背,撐不撐得住長時間哄抱嬰兒?
托嬰中心幼托員需長時間蹲坐、彎腰、抱嬰兒。小育龍托嬰中心提供
午休也不得閒 每日工時長達10小時家長工時長,在托嬰中心工作的幼教產業人員,工時就更長!白天,家長送托前,就要早一步抵達就緒;夜晚,等家長將孩子接走,才換自己下班打卡。儘管午休的「在班休息」有兩小時,但孩子哭了還是要哄睡,若缺乏輪班制度,每日出勤時數就是10個鐘頭。
「休息是一件很奢望的事情!」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楊秀彥表示,托嬰中心長工時的勞動環境,是從業人員萌生退意的重要原因,「工時實在太長了,表面上看起來是8小時,但實際出勤是10小時,還不包含上下班通勤。」
「就薪資來講,托嬰中心給薪還是稍微差一點,另外,家長檢舉時要看監視器畫面,偶爾也會打擊從業人員士氣。」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段慧瑩觀察,學生畢業後,若有投入幼教產業,大概6到7成首選幼兒園,剩下的3到4成,才會去托嬰中心上班。 查閱104人力銀行業者開出的年資3年以下職缺,幼兒園薪資中位數3萬5000元,確實比托嬰中心3萬3000元稍高。幼兒園和托嬰中心都在搶人,但薪資與工時不成比例,許多幼保科系畢業生,甚至不考慮投入相關產業,例如,考碩士攻讀心理學,朝諮商治療等渠道前進,期盼獲得較好的薪資待遇。
104人力銀行針對托育中心幼托員職缺之薪資統計。翻攝104薪資情報網
「先用後訓」鬆綁聘僱資格 家長、業界炸鍋 托嬰中心規定師生比為1:5,意即每收托5名兒童,就要設置1名托育人員。林碧真觀察到,托嬰中心人力荒,會導致部分業者因無法符合師生比,而不得招收嬰幼兒入班,間接使得營運出現困難。
為改善托嬰中心人力不足窘況,衛福部從鬆綁人員聘僱資格著手解決,社家署7月份預告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其中第11條之1新增條文,允許評鑑甲等托嬰中心可聘僱沒有相關學、經驗背景人員,從事0-2歲幼兒照顧工作。
近期超商龍頭之一推出企業托嬰中心,規劃3間分齡教室、專屬遊戲區,大面積採光。全家超商提供
鬆綁消息一出,引發民間團體大聲撻伐,衛福部社家署又緊急對外澄清,放寬聘僱資格仍有一定的門檻,求職者要先取得俗稱「保母職前訓練班」的托育人員專業訓練課程126小時結業證書,並在托嬰中心上工的1年內,取得托育人員技術士證照。
衛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解釋,現行規範是幼托人員須取得保母或托育人員技術士證,不然就是高中職、大專院校就讀幼教、幼保、家政、護理相關科系畢業;未來放寬「先用後訓」完成126小時保母職前訓練課,但還來不及通過檢定的人,可以先上工,讓托嬰中心有機會提早延攬人力。
托嬰需要有專業 放寬門檻恐「劣幣逐良幣」只上保母課和報考托育人員檢定差在哪?學者段慧瑩解釋,保母126小時課程相當於7學分,包含兒少福利法規導論和嬰幼兒發展、照護技術、健康照護、環境規劃及活動設計,以及親職教育與社會資源運用。她說,主要是托育檢定會有現場試區,報考者要在考官面前清潔嬰幼兒、調製嬰兒食品、模擬遊戲區互動...。但據她所知,基本救命術仍是必備條件,該項目衛福部沒有放寬標準。周道君表示,修法後,相當於擁有保母工作資格的人,也可以進到托嬰中心工作,差別只是保母平均1個人帶兩個小孩,但在托嬰中心是1對多。托育人員技術士檢定術科考試含嬰幼兒食物調製。圖取自於Pexels
然而,家長、部分業者和民間團體皆強烈反對放寬聘僱門檻。
目前還在月子中心調理的二寶媽小魚(暱稱)接受《太報》訪問直言,「你說上過126小時保母班就能進去托嬰中心工作,我會超級擔心的耶!」小魚觀察,月子中心照護人員,小從餵奶、換尿布,大到臍帶消毒、處理生理性黃疸,都具有基本護理知識,「你要有相關的學經歷背景,才會知道嬰幼兒膚色轉變,或身體狀況轉變,意味什麼問題?」
小魚說,身邊也有朋友因為不懂如何照顧小Baby,離開月中後,無縫接軌將孩子送去托嬰中心,等於機構托育人員要照顧的是2、3個月大的孩子,「作為家長,我看到這樣的政策內容,會質疑衛福部『不認為』托嬰中心人員是一種專業,反正只要『做中學』就好了。」
托嬰中心業者林碧真也反對鬆綁聘僱資格,她表示,就算上過保母課,仍和工作現場的落差很大,譬如,托嬰中心人員不只要會照顧嬰幼兒,還要懂得製作教案,以及在電腦前製作學習檔案,「有些幼托員不得已會把工作帶回家做,相對就影響到家庭生活」,如果沒有認清職場實況,人力根本無法久留,反而造成家長與機構之間的信賴破裂。幼托員念故事書給孩童聽。小育龍托嬰中心提供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則擔心「人力越補越大洞」,托盟成員、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組長李庭欣指出,近5年來,每年幾乎都有1萬人報考托育人員證照檢定,不合格率近4成,凸顯考照還是有一定的篩選效果。
李庭欣與托盟成員們擔心,一旦放寬資格門檻,托嬰中心就可以壓低薪資聘僱無照人員,一來,劣幣逐良幣、惡化勞動條件,人力恐怕越補越大洞,再來,托嬰中心有經驗的在職者,不只「1打5」照顧5個嬰幼兒,還要手把手「帶新人」,可能導致專業人員也做不下去,引爆出走潮,降低聘僱門檻無疑是「提油救火」。
托育員考照不缺人 缺的是改善薪資、勞動條件「政府根本開錯藥方!」李庭欣指出,根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統計,台灣每年皆有近6800人成功考取托育人員證照,人力短缺的根本原因,是有資格者缺乏就業意願,或流動率高不願久任。托盟成員、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組長李庭欣(左三)引述他國研究,認為加薪才能有效降低幼托人員流動率。黃怡菁攝
全台托嬰中心總共有1,844間,公設民營加上社區公托不到3成,其餘1,331間都是私立托嬰中心。李庭欣認為,公托不足、私托嚴重營利化且壓低薪資,才是缺工的癥結。李庭欣以外國研究為借鏡,主張加薪、改善勞動條件才能留住人力,像日本研究顯示,東京在2013年到2018年間,提高托育人員薪資約7%,離職率也就下降了5%。美國研究則發現,每提高1%薪資,人力供給便增加2%,人員流動率則降低0.5%。
「我寧願薪資符合彼此的期待,對方也會待比較久。」林碧真說,她在應徵托育人員時,會傾向給予較好的待遇,其實對方願意留下來繼續任職久一點,反而能降低機構不斷訓練新人的成本。
她先生王銘燦也在托嬰中心的萬華據點擔任主任,王銘燦建議,修法要有配套,「不然就算找到1百個人進入托嬰中心,存活率也不高。」他認為,不妨增加產學合作,別一張白紙就進到機構,至少先到托嬰中心實習,確認自己適合這一行,再真正進到職場。
段慧瑩則提及「在班休息」到底是不是工作?也應該在應徵當下界定清楚,若午休算是加班,「你該給錢,就給錢。」段慧瑩也為部分托育人員叫屈,在虐兒負面新聞頻傳的時代,仍有認真堅守崗位的幼教人員,「心理應該被照顧到」,否則就會覺得「我做到流汗,卻讓人嫌到流涎(台語)。」
周道君回應,修正草案最快11月中上路,各界意見社家署都看到了,「會在安全可控情況下,適用新規。」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站在監督者的角色,喊話衛福部與其開放無照人員進場,不如大刀闊斧提升托育公共化程度、帶動私立托嬰中心提升勞動條件,以釜底抽薪解決留不住人的沉痾。
嬰兒喝奶示意圖。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