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推動下,北投原本危險的人車爭道路段,現改畫有明顯的行人步道。左圖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提供、右圖洪敏隆攝
2022年底美國CNN的報導,讓台灣「行人地獄」惡名受到關注,立法院將在這個會期審議《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許多社區組織也開始行動,要求政府改善社區內積習成常的行人通行安全問題,台北市的北投地區則早在10年前就展開公民自覺行動,一步步推動步行環境改革之路。捷運北投站到捷運新北投支線所環抱的地區,曾是北投發展最早的地方,其中,光明路更是早期通往溫泉的主要道路,也是從捷運通往北投市場及區公所等的必經之路,但這個地區就像是台灣很多老舊社區的縮影,行人通行空間匱乏或不連貫,加上店家佔路或車輛違停,導致人車爭道,意外頻傳。
但是經過10年的努力,不只完成10條標線型人行道,使光明路步行動線可以串連,找出北投各國中、小通學環境最危險的三大危險因子逐一改善,甚至連動線複雜的北投警分局前的七岔路口,也透過公民參與建置安全的步行及停等紅燈空間。
推動老北投步行環境改善的推手是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理事長陳又堅,在汽車業服務35年的他,從汽車販售商的業務主管職務退休後,希望為家族世居的北投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投入社區營造,開始10年的步行環境改善推動工作,他開玩笑說「可能以前賣太多車造一些孽,必須要做點事情。」
啟發陳又堅重視步行環境問題的是上北投社區大學的景觀設計課程,講師介紹的國內外都市規劃案例,日治時期,就立了街道規定「亭仔腳(騎樓)乃公道(公共道路)」,100年前就這樣做,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落實?
老北投「步行環境改善之路」怎麼做
步行無路走被車撞 行人要行動才能改變現狀而促成他展開行動的則是社大同學10年前遇到的車禍。那時要參加一場婚宴的社大同學,走在光明路騎樓要前往北投捷運站,卻因為有汽車停佔騎樓,因此被迫改走馬路,沒想到剛走出騎樓就被迎向而來的汽車撞上,那時在住家二樓的陳又堅聽到車禍的撞擊聲,跑下來看到是非常震驚,同學為此開刀在醫院躺3個月、復健12個月,之後上法院又被判決敗訴,因為肇事駕駛也不曉得會有人跑出馬路,那責任到底是誰該負?違停車輛還是怠惰漠視問題的政府?
「這件事讓我很震撼,我從小在這長大,走路閃來閃去已經習慣,攤販、車輛佔據步行空間也是司空見慣,但是,這是不對也不應該默默承受,必須要做出改變!」陳又堅說。
陳又堅推動「行的改變」,第一步是要喚醒更多人重視步行安全,藉由嘉年華會型式的活動,推動「學童需要通學安全步道,違規攤販、機車退出佔用馬路」訴求受到響應,他提案參加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所推青平台基金會的北投區參與式預算計畫,獲選第一名提案,舉辦大型封街彩繪活動,不但讓孩童拿粉筆彩繪路面,還宣示性地貼出了未來希望鋪設人行道的範圍,居民們為行人安全振臂高呼,地方民代紛紛到場表示支持,透過媒體報導,市府官員也正面回應。
老北投先藉由嘉年華會型式的封街彩繪活動,吸引民眾重視行人安全議題。北投社區大學提供
在這之後不僅連續幾年持續舉辦封街彩繪活動,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也得到北投社區大學前任校長謝國清的支持,每年推動「北投行人安全日」活動,不只利用拍攝影片及製作海報等方式,突顯北投的行人安全問題,也透過歷史人文導覽活動,引導參與者觀察沿途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並討論行人安全議題,進而向公部門要求改善現況。
甫從北投區清江國小調任大同區大龍國小的校長劉國兆表示,他接觸行人安全議題是先參加幾次封街彩繪活動,透過嘉年華式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行的安全,也會被這群用心打造社區安全環境的守護天使所感動,凝聚的力量也愈來愈大,每個人對於不順暢與不安全,會起了心、動了念、發了想,開始思考,到底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來改變現狀呢?
陳又堅說:「當居民變成公民,才會關注他所住的地方,因為關注才會有所改變!」
透過問卷找出通學危險路段 會勘丈量解決問題推動社區的行人安全觀念改造後,下一步是實際推動步行環境改善,陳又堅推動北投的9所國中、小學成立「北投學區校園安全聯盟」,作法是透過問卷調查學生及家長,蒐集他們關於學校附近行人安全的意見,藉以統計需要優先改善步行環境的地點。
劉國兆在清江國小校長任內非常支持這項計畫,他回憶推動這件事情,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一點也不簡單,是集結很多人的力量促成實際的改變。
清江國小的學區橫跨奇岩里、清江里與八仙里,主要通行街道包括公館路、公館路228巷、三合街等,在學生通行安全的問卷中,請家長與學生一起在地圖上標示危險路段,經過統計分析後,找到前3名,包括公館路雲來寺前馬路(奇岩里)、三合橋(清江里)、磺港路與公館路228巷交叉路口(隸屬於八仙里)。
陳又堅和家長會長、委員是一起到危險路段實際會勘丈量,記錄下來,並分析可能造成交通安全問題的各種因素,劉國兆也與陳又堅等人一同拜會里長等地方人士,得到里長們支持,邀集各單位至現場會勘,分別擬定解決方案。
原本的三合橋寬度不足,也沒有護欄庇護學童通行安全。台北市議員陳重文服務處提供
現在的三合橋不只步行空間拓寬,且有護欄讓人車有所區隔。洪敏隆攝
最讓劉國兆感動的是,原本只有0.8公尺寬人行空間的三合橋,且沒有明顯阻隔,造成孩童通行常得與車輛爭道,險象環生,現在步行空間已拓寬為2.5公尺,並且做護欄有安全保護,「真的會被這些熱心地方人士感動,做這些事不求回報,只為學生安全,也不是隨著媒體議題操作行人地獄才去推動,而是很早就在推動。」
為什麼會積極推動學區步行安全環境?陳又堅說:「一個人從小到大生活只有3個區域,家庭、學校或職場、中間的移動空間,但是因為通行環境的不安全,從小很多孩子都是被家長用車輛載送到學校,『中間的移動空間是空的』,我希望孩童從小就能夠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走到這裡知道會有藍鵲,在北投哪裡會有桶柑,能說出自己家鄉的特色。」
肇事路口自救改造 北投七岔路口不一樣了不只是重視步行安全環境,還要自己找出問題所在,今年,在台灣許多縣市都發生行人在路口走行穿線遭車輛撞死的憾事,路口通行安全議題也是行人地獄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去年(2022)上半年,老北投圓環七岔路口有兩個路口出現16名及11名傷亡,是台北市政府公告交通事故肇事熱點之一,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因此在去年下半年就推動「全民改造老北投七岔路口」工作坊集思廣義,共謀解決之道。
協會邀請臉書粉絲頁「標線改造台灣路」主編劉冠頡擔任指導老師,透過分組操作,構思這個周遭交通動線混亂的七岔路口,沒有連貫暢通的人行道以及騎樓,買菜、通勤、通學等都處於極為不安全的狀況,該如何打造讓居民通行更友善安全順暢的動線。
北投七岔路口未改善前,沒有劃設行人通行空間。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提供
北投七岔路口劃設出行人通行空間,並設軟質桿保護行人。洪敏隆攝
陳又堅在白板前為記者解說,就可看出眾人透過上課討論,點出問題的幾個核心。一是從中央南路一段過來到了圓環,原本3.5米的路變成9米半,車輛猶如「脫韁野馬」加速,但過了圓環因道路又變狹窄,若未減速很容易肇事;二是圓環經過便利商店後,行人通行空間就中斷,停等紅燈也沒有足夠空間;三是車輛要上下貨或上下客,機車停放車位也影響動線。
10月初來到老北投七岔路口,可以明顯感受到路口改造後的不同,沒有行人空間的部分,已經劃設標線型人行道,並且在轉彎或停等空間設置軟性桿保護行人,圓環的車行空間也因為劃設行人通行空間而縮減,降低車輛行經時加速的風險。
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理事長陳又堅說明北投七岔路口的改善方案。洪敏隆攝
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總工程司張仲杰說,此案是公民設計參與所做的路型調整,後續還會針對公車動線需要迴轉,做路口截角的調整等,過去這個七岔路口都被說是「在地人才知道怎麼走」,現在路型改善後,行人動線拉出來,行車秩序也較有規範。
「這片土地是大家的,我們的行為,決定了家園的樣貌。」陳又堅強調,推動步行環境改善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夠讓老北投步行環境能夠銜接到新北投,因為北投觀光不能夠只靠新北投的溫泉區,而是把老北投的人文特色連貫,環境變好,步行空間舒服,對自己好,對大家好,北投才能夠更加繁榮。
最大挫折是「民代關說」 執法會妥協打折扣不過,在北投推動10年,雖然有愈來愈多人響應投入改變步行環境,但是陳又堅坦言還是有不少挫折,因為在推動標線型人行道的過程,雖然他都會調閱政府相關地籍資料,並且找市府測量大隊實地測量,只要是公有地遭到佔用,希望政府能夠依法行事,但是光明路就有攤販佔用馬路2公尺寬,卻因為議員關說,市府「妥協」結果是只要求攤販退0.9公尺。
「因為民代關係,不願得罪攤販,紅線會跳躍、會轉彎,因為既得利益者是重要樁腳,有些民代不管大眾的安危,心裡頭是很痛的!」陳又堅感慨地說。
肇事熱點的北投七岔路口,透過公民參與設計,改變路型,提升安全。洪敏隆攝
不過,陳又堅等人並不灰心,他們持續尋求里長支持,不只在里辦公室研討會議,也在社區管理委員會年度大會上提案討論「路霸」問題,北投社大等單位也配合建立正確的「公民意識」,不論是導覽或宣傳地方特色美食,一定都是找合法店家,陳又堅說:「攤販若佔用馬路,還幫他們廣告是不對的!」要多支持合法攤商,建立正確公民意識,形塑強大的公民力量,才能導正錯誤的行為跟觀念。
對於行人地獄議題發酵,通行安全終於開始在台灣許多地社區展開公民自覺行動,作為先驅者,陳又堅鼓勵大家:「就像愚公移山一樣,一開始可能推不動,可是,一旦動了就會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