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只加強取締車輛不禮讓行人,行人安全問題並未解決。廖瑞祥攝
台灣危險的交通環境被美媒《CNN Travel》形容為「行人地獄」,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感受最深刻,一項調查顯示將近8成國小學童家長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上學,「交通」超越「治安」成為主因,行人通行的十大怪奇亂象,令家長擔憂小孩處在「步步驚心」的危險情境。如何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交通部長王國材回應仍是老話一句「擴大執法」,提出修正並經過立法院一審通過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將不禮讓行人的罰款從3600
元提高至6000
元,與外媒報導點出的問題不謀而合,「台灣政府處理交通問題總是治標不治本,總想依靠執法改善,不願從工程設計及觀念教育改善」。
台灣行人的交通問題有多嚴重,哪些才是該具體積極改善的亂象,從孩童家長擔憂可看出端倪。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今年(2022)下半年針對六都30所國小的2000多位家長所做六都通學環境進行的調查,有77.6%家長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上學,即使車行「5分鐘內」路程也有超過5成家長表示很擔心。最出乎意料是,「社會治安不佳,擔心有隨機殺人事件」排名家長擔憂的第二名,家長最擔心的是「馬路如虎口」、「通學環境不佳,沒有完善的人行道設計」。
根據統計,擔心學童通學環境不佳的家長,比擔心治安不佳的家長還多。廖瑞祥攝
「台灣道路交通事故死傷嚴重,近3年(2019至2021年)12歲以下兒童有2萬8519人因交通事故傷亡,其中有4338名兒童是身為『行人』遇到交通事故,約占15%。」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分析交通問題為什麼會變成家長最擔憂的問題。
台灣兒少死傷偏高 兩大問題之一是「交通」
今年11月《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委員審查提出的72點結論,針對台灣兒少死傷偏高,點出兩個問題要在交第三次報告時有所改善,一個是「自殺」,另一個就是「交通」。
步步驚心的十大怪奇亂象。太報製圖
CNN點出「行人地獄」的交通亂象影響觀光業,實際上這幾年台灣「生不如死」,出生率已經明顯偏低,還讓很多寶貴的孩童性命喪生,林月琴語重心長說:「交通亂象更是嚴重的國安危機。」
根據家長調查受訪回答及靖娟基金會實地訪查那30所學校,整理家長擔心的十種驚心動魄的通行環境,可以分為「受壓迫的步行空間」及「路口進擊的車輛」等兩大面向,導致學童被迫繞至道路上行走與車爭道,在路口停等時空間不足恐遭車輛撞擊等危險景象。
一、路面不連續,人行道走到一半就沒了
很多是房子先蓋,人行道後設,導致經常出現人行道走到一半就斷掉。洪敏隆攝
政府宣導行人通行要走人行道,但是早期都市計畫沒有納入人行道,很多人行道是房子興建後才補做,導致行人常走到一半就「斷掉」,前方不是住家就是變成停滿車的私人停車場,如果要通過,只能違規改道走大馬路。二、人行空間如騎樓、人行道有違規停車或車輛行駛很多路口人行道停滿機車,造成孩童無路可走。靖娟基金會提供
在機車未退出騎樓、人行道的路段,車輛占據整個通行空間,行人只能在車輛縫隙中鑽洞求生,最令家長困擾是很多路口通過行穿線到對向路口,卻因機車、汽車停滿車輛無法通行。
三、電線桿、電箱、路樹等障礙物,無路可走學童通學常會遇到騎樓被商家堆滿很多物品,無法通行。靖娟基金會提供
很多的人行道寬度已明顯不足,上面還有電線桿、電箱、路樹等龐然大物矗立在通行空間,設施缺乏整合,造成通行上的不便,甚至無路可走。騎樓同樣也是常被商家堆放物品,民眾得繞道通行。
四、人行空間數量不足,被迫走在馬路與車爭道新北市光興國小周邊缺乏人行道,孩子通學被迫只能走馬路。靖娟基金會提供
台灣的人行道普及率至2021年僅43.86%,有超過5成的道路,尤其是舊社區沒有任何實體人行道的情況更明顯,若沒有可通行的騎樓空間,行人只能走在馬路。
五、人行空間過於狹窄,人行淨寬小於一般規定1.5公尺新北市光興國小周邊缺乏人行道,孩子通學被迫只能走馬路。靖娟基金會提供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人行道淨寬(人行道總寬扣除公共設施)以 2.5 公尺以上為宜,一般情況不得小於1.5 公尺,但規範有「如受限於道路現況,不小於0.9公尺」的但書,導致很多人行道淨寬不符1.5公尺規定都未改善。
六、路面不平,走人行道或騎樓還要爬階梯上上下下騎樓高低不平,造成民眾得爬上爬下,容易跌倒。洪敏隆攝
騎樓高低差造成行人上上下下容易跌倒,對行動不便者更是折磨,各地方政府雖然陸續推動騎樓整平工程,但關係到私人產權問題推動緩步。
七、無行人防護設施,車輛直接威脅行人安全台中市大智國小周邊路口,學童停等紅燈沒有保護措施。靖娟基金會提供
停等紅燈時一般會在路口會設置矮石柱等設施,一方面保護行人安全,一方面是提醒不要「越界」站到斑馬線,但台中市大智國小周邊有路口僅設行穿線沒有保護措施,讓孩童在危險路口停等紅燈。
八、紅綠燈、行穿線等穿越設施設置不足台中市大智國小周邊路口,學童停等紅燈沒有保護措施。靖娟基金會提供
部分學校周邊僅設行穿線卻未設紅綠燈,或是一整大段路根本未設行穿線,致學童會任意穿越,若車輛未留意很容易發生車禍。
九、穿越設施不明顯許多號誌會被路樹遮擋,影響學童通行安全。靖娟基金會提供
很多紅綠燈因為被路樹遮擋,無法辨識,或是因為照明不足,夜間燈光昏暗造成駕駛不易看見穿越通行的孩童,極易發生車禍。
十、馬路太寬,來不及走到對向人行道,中間又無庇護設施許多號誌會被路樹遮擋,影響學童通行安全。靖娟基金會提供
很多路寬甚至60公尺的路口,行人綠燈秒數卻不到50秒,1秒要走1公尺對於孩童或長者已較吃力,中間又無庇護設施,造成行人進退兩難。
人行空間留給停車位 標線型人行道走到一半就中斷《太報》記者今年12月20日以台北市敦化國小周邊150公尺以步行方式實勘通學環境,發現即使是在首善之區、即使是台北市的蛋黃區,仍存在很多上述家長最擔心的10種危險通行情境。
例如位於敦化國小後方,該校附設幼兒院出入的人行道,寬度僅有1.5公尺,但是緊鄰人行道的是一整排的路邊停車格位,寬度超過人行道的兩倍,人行道狹窄又有路燈等設施擋道,導致很多行人都直接走在馬路上,與車爭道。
許多道路太寬,民眾來不及走到對向人行道,中間又無庇護設施。靖娟基金會提供
在敦化國小周邊巷內的住家社區是孩童出入頻繁之處,但是早期法令僅規定寬度12公尺以上道路應有人行道或騎樓,附近的12公尺以下的巷弄設置人行道是寥寥可數,政府雖然有設置綠色的「標線型人行道」,荒謬的是標線型人行道崎嶇不平是一個問題、到處有車輛占用、商家擺放物品是另一個問題,更扯的是跟很多實體人行道一樣,順著綠色標線人行道走到轉個巷口就常中斷。
敦化國小周邊雖以標線型人行道取代實體人行道,但很多路段一樣人行道會斷掉。洪敏隆攝
很多標線型人行道破損不堪,民眾走在上面不安全。洪敏隆攝
多數路段沒有事先整地,凹凸不平的人行道隨處可見,走一走遇到障礙物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如變電箱或電線桿林立,顯示政府在劃設標線時沒有與相關單位溝通、改善,行人只能繞到車道上,標線型人行道形同虛設,只是交差了事。
「在都會區走在人行道上,走到一半發現路斷掉、被擋住了,斷裂、破碎的動線,會在汽車動線規劃時出現嗎?」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點出問題,政府只有規劃車輛動線時才會用「系統」的思維去處理,行人動線都是汽車動線做好之後,才從剩餘的空間擠出來。
台灣近年人行道普及率統計。太報製圖
台灣以車為本的交通環境 工程優先捨去人行道為了維持交通暢通的前提,政府往往以犧牲對於交通暢行較不影響的設施為主要的處理方式,工程實務上被捨去的設施經常是人行道,「我們有看到部長可能因為塞車而被罵,卻不會因為通行不安全而被罵!」林月琴說,鋪設人行系統時停車格位取消,民眾就不買單,騎樓也永遠扯不清是誰的,「造成台灣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車為本的道路交通環境。」
很多標線型人行道,一樣被商家堆放物品,民眾根本無法通行。洪敏隆攝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羅孝賢說,行人的交通環境問題,是台灣缺乏「尊重、分享、禮讓」3個因子。每個人只是想我只是違停一下,沒有對其他用路人的尊重觀念;道路空間有限下,都是本位主義考量自己方便而不願分享;開車騎車時沒有覺得需要禮讓。
斑馬線三大不當設計 讓馬路真的如虎口不只是人行空間大不易,行人路口通行險象環生也亟待改善。長年觀察和研究行人通行設施的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趙家麟,點出台灣斑馬線設計有三大不當。
一是位置不當。絕大多數是延伸自道路邊界,緊鄰直行車道,綠燈亮起行人往前走時,若車輛右轉,必定立即與行人交會,因為車輛轉彎時,駕駛要處理前方及橫向移動等資訊,若大車駕駛座位較高,更不易看見在車頭附近穿梭的行人。
二是缺乏防撞設施。台灣的斑馬線對行人的防撞保護接近於零,行人踏上斑馬線,一旦遇到酒駕、超速或闖紅燈,毫無防護。
三是照明不當。台灣目前街道照明考慮的是車道上的需求,斑馬線照明嚴重不足,若是夜間、天候不佳,行人又穿深色衣服走在斑馬線上,很容易發生事故。
很多發生死亡事故車禍現場勘查,照明不足是主因之一。林志學提供
林志學說,用路人行為應給予符合「SEE」、「JUDGE 」、「DO 」三個流程規範,預先觀察到環境、做出正確判斷後動作;目前政府祭出提高罰則、加強執法,只是又回到酒駕亂象時,民眾有個抱怨,就用提高罰則消弭民怨,但是問題沒有解決,事情還是會一直發生,政府應該全面檢視規畫哪些交通工程沒做,再來談取締、處罰。
有規範只參考沒強制 問題永遠不會解決「台灣最大問題是政府給了一桶樂高積木,卻沒說該怎麼組合起來!」林志學批評,營建署雖然訂定《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還有散落在其他部分的規範,但是完全沒有強制性,只有參考性,沒有法律約束力,結果只要地方議員因為商家陳情就可以把避車彎給砍掉,反對設置人行道就把人行道砍掉,問題怎麼會改善?
很多發生死亡事故車禍現場勘查,照明不足是主因之一。林志學提供
林志學說,新加坡規範就是明確的工程圖,沒有文字「各自表述」的模擬兩可,日本的道路構造令明確規範應該要有什麼構造、什麼尺寸,台灣規範很鬆散,必須道路構造法制化,才有更明確規範說服大眾,進一步拓展駕駛教育觀念。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支持法制化,認為台灣目前交通規畫的準則散見於多本手冊,標準不一,也缺乏強制性,應該制定《交通安全基本法》對工程要求明確規範,要求各級政府有執行的義務。
羅孝賢認為,發生A1車禍(指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不該只是現場的會勘改善,而是在事故後系統性的全面檢視,就像發生飛機事故是就問題全面檢視其他機型,道路的交通重大事故也應全面有系統檢視,才能解決問題。
從學校周邊開始改善 小學生好走大人也會安全羅孝賢呼籲,小學是是鄰里社區的中心,可以從小學周邊的步行環境有系統性的檢視改善,逐步慢慢擴大,還給學童一個安全的交通環境,「小學生好走,大人也會安全」。
林月琴也認為可借鏡日本,以學校為軸心,先就周邊公尺的人行舖面、交通設施全面檢視改善,進一步擴大到周邊300、500公尺。
很多人行道將空間留設做機車停車位,行人還要跟自行車爭道。洪敏隆攝
新任台北市交通局長謝銘鴻不排除擴大推動通學巷,就行人安全進行規劃,他構思實施機退2.0
機車不上人行道:不在人行道劃設機車格位,有需求的格位改機車灣。加強推廣行穿線退縮,減少行車死角,並廣設行人庇護島。全面檢視行人燈早開,降低右轉車衝突,及加強取締行車不讓行人。
一座城市街道不安全,如何讓人處在其中感到心安?如何讓人們願意在街上步行,而且能舒適的、安心的步行,台灣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洪敏隆 報導
出版時間:2022-12-26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