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即將面對人才斷層危機?資料照,廖瑞祥攝
因為生師比未符合教育部規定,台大資工系碩士班、生醫電資所明年無法擴充名額,背後反映出台灣高等教育長年來的隱憂:在薪資待遇與海外大學、產業界的落差下,攬才始終面臨困境,而隨著時光流逝,如今超過60歲、面臨退休的教授佔全體超過2成,達到8956人,40歲以下者則僅有約3200人,佔比不到1成,在新血難尋的情況下,未來是否面臨斷層令人擔憂。
台灣科技業熱潮依然持續,然而9月底卻傳出台灣大學資工系碩士班、生醫電資所明年招生名額卻減少。台大資工系碩士班113學年招生名額為174名,114學年減為145個名額;台大生醫電資所在113學年共55名招生名額,114學年減為43個。
這個消息在網路上引來正反評價,有人認為目前趨勢過熱,適當縮減是好事,但對有志於此的考生來說,則擔心機會減少。對於縮減原因,教育部則表示,此二系所因112學年未符合「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所定生師比值限制,因此無法申請擴充名額。
生師比不足有多重因素,背後除了報考熱烈外,另一個原因則反映出目前大學招攬師資的困境,而這不僅是熱門的電機、資訊領域的問題。
招募新人困難多 大學生師比高於各國生師比是衡量教育品質的重要指標,也就是每一位教師要負擔多少位學生,對此,教育部設有多道審核標準,大學、技術學院除了全校不得超過27外,還設有日間學制加權後不得超過23,單一科系、研究所加權後不得超過35等規定。
然而此規定也設有但書,若是屬於教育部訂定的重點發展領域系所,教研表現經教育部專案核定者,可以不受生師比限制。目前台大也據此向教育部提出申復。
台大資工碩士班、生醫電資所114學年擴充名額未獲教育部同意。資料照,廖瑞祥攝
生師比其實是不少大學的共同苦惱。過去系所生師比限制為40,此外境外生若未超過全體學生數的10%,則不列入生師比,但從2020年新制上路起,生師比限制降為35,境外生免計比例也降為3%,一來一往下影響甚大,當時包含台大、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現陽明交通大學)都曾反映因電資領域師資難聘,要符合新制生師比將面臨困難。
另一個考驗是,同時這幾個系所又需要招收更多學生。因應產業趨勢,行政院從2020年起開放資訊、電機相關系所學士班10%、碩博班20%外加招生名額(註),首年全國光是大學學士班就增加825個名額,後續更延伸到機械、物理、化學,甚至應用數學等科系,最高峰為111學年1879名,多集中在公立大學,這也讓公校學生數在少子化下逆勢成長,全體大學的生師比更從108學年度的18.84,到112學年度已來到19.65。
註:經私立大學抗議後,113學年度起改成大學部公校最多5%,私校最多15%;碩博士班部分改成公立最多25%、私立最多15%。
做為對比,美國2020年的全國大學生師比為13.5,英國為13,整體OECD國家平均為15.1,可以說台灣大學教授的負擔,明顯高於國際。
國外、業界待遇夾擊 台灣高教難拼銀彈
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前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便指出,許多系所其實不打算加滿外加名額,「學生外加,但師資、空間、設備沒有跟著增加」,尤其一個老師能帶的研究生數量有限,癥結點當然是想要增聘老師,然而台灣高教長期以來徵人困難,共同問題就是台灣的教授薪資待遇低,人才選擇往國外或產業界移動。
台灣公立大專教授薪資都按照政府規定,以2024年來說,教授最高月薪為13.3萬元。但張耀文舉例,比如香港的教授薪資就是台灣的4倍,資深者甚至能差到5倍,此外在電資領域,像目前半導體業有的行情是碩士起薪每年250萬元、博士500萬元,他有學生甚至是年薪千萬元,「這樣差異下,台灣容易聘到新老師嗎?」
在薪資差異下,即便台大都面臨攬才困難。資料照,廖瑞祥攝
清華大學教務長巫勇賢也指出,目前電資領域教師的負擔,主要來自於研究生有外加的擴充名額,加上大學部同學對於該領域具有高度的興趣,導致修課人數明顯增加,這都導致老師的負荷提高,而學術界攬才上,同時也面臨業界的競爭,「因此非常有挑戰。」
55歲以上教授逾4成 學界憂退休潮恐釀斷層台灣教授招聘困難已是老生常談議題,然而隨著時光流逝,下一個問題恐怕將在近年浮上檯面:教授高齡化。
解嚴以後高等教育進入擴張階段,不少過去海外博士也趁此浪潮返國任教,83學年起全國已有3.5萬名大學教授,90學年更達4.4萬人。
根據教育部統計,90學年時,人數最多者為35-39歲的青壯年教授,佔整體23.8%;來到102學年時,最高比例者為45-49歲教授,佔23.4%;112學年最大宗者為55-59歲,佔23.04%,共9996人,60歲以上教授則有20.64%,為8956人,40歲以下者不到1成,僅3284人。
張耀文說明,以台大電子所EDA組(電子設計自動化組)來說,目前最年的教授是50多歲,「明年終於有一名30幾歲的老師要進來」,如今面對產業界、海外搶人,年輕博士生返台任教意願低,「等10年後我們都退休,誰來培養學生?」
攬才無所不用其極 台灣與國際還有多遠距離?面對薪資上的劣勢,教育部2018年起,針對優秀國際學者推出最多每年外加500萬元薪資的玉山學者計畫,以及目前最多120萬元的彈性薪資方案,全體大專教師學術加給也從2024年起增加15%,以領取最高薪點的教授來說,每月增加約1.1萬元待遇,在無法直接增加本薪的情況下,透過各式外加、獎金方式補助。
當然,大學也不是坐以待斃。清華大學在校長高為元上任後,設立傑出人才發展基金,透過募款、產學合作等自籌經費投入永續基金,以投資收益用於獎勵學術表現傑出教師,目前全校已有超過3分之1教授獲每年加薪20至50萬元;巫勇賢則說明,除了額外薪資獎勵外,也有住宿津貼、小孩入學幼兒園等配套,營造更優質的環境,讓老師更了解其未來職涯的發展優勢。
陽明交大亦自行推出校內彈性薪資方案,今年上半年更由校長林奇宏帶隊,前往史丹佛大學及加州柏克萊大學與留學生座談,期望吸引他們畢業後返台任教。
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昇形容,現在就是「無所不用其極」,除了提高待遇外也要主動攬才,不能像過去等著收履歷,「博士班學生畢業前就要開始洽談」,多到矽谷等地方攬才,多少還是有幫助。
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率隊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與留學生對談。資料照,陽明交大提供
陽明交大資工系近來便分別延攬了畢業自UIUC伊利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年輕優秀學者任教,但陳永昇直言,目前仍無法力挽狂瀾,「只是有緩和趨勢」,儘管薪資提升,但和國外、業界相比仍有一段距離,大環境困難持續,半導體、AI相關產業火熱下,儘管聽到有些學生想回來服務,但還是會想先留在海外工作一段時間,這個情況各校都差不多,一方面招聘教師有困難,一方面又要負擔拓增名額幫國家培養人才,非常辛苦。
不過,近來由於通貨膨脹、疫情間過度招募、業務轉為外包等多重原因,美國科技業今年掀起裁員潮。陳永昇也坦言,電資領域大學招募和業界動向息息相關,如今招聘其實開始有起色,期待能持續下去,「最艱困的寒冬大概已經過去,現在有聞到春天的氣息,希望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