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通識課、文史哲這類「無用之學」,學者建議政府應該要求公校盡力扶植,大學不該只是職業訓練所。圖為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資料照,廖瑞祥攝
少子化衝擊下私校求生,往往先從被視為「涼課」的通識課著手,除了大量使用兼任教師外,也有學校將教師從通識中心轉調其他系所,好在數字上符合教育部的師資人數要求,也導致大專專任通識教師10年來銳減過半,從2589人直直跌到1216人,對此,有大學校長呼籲,私校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更該要求公校扶植通識課程,尤其文史哲這類所謂「無用之學」的學科更需要保障。
4月的第一天,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再度替私校教師召開記者會,指控南亞技術學院透過遷調系所、不排課等方式逼退一名吳姓通識教師,儘管教育部後來表示,校方已撤回資遣案,但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指出,吳老師的情況絕非個案,過去10年來,工會就常接獲通識專任教師遭遇學校逼退,或被校方要求轉調等情況。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少子化影響私校生計,當校方意圖求生或精簡人事時,往往會優先從通識教師開刀。
通識教師人數
攤開教育部統計,我國各大學的通識、博雅及全人中心專任教師,101學年時為2589人,其中私立技職就佔1607人,然而這個數字不久後便直直滑落,112學年時,全台僅剩下1216位專任通識教師,腰斬過半,其中私立技職的教師人數更僅剩下601人,跌幅達到驚人的6成2。
對比之下,私立大專專任教師則是從3萬425人減少為2萬3106人,減少約2成4。同樣面臨招生危機下,顯然通識教師們成為最早被拋棄的一群人。
接手黨國教育空缺 通識教育曾有鼎盛期過去,教育部對大學規定有部定共同科目,包含國文、英文、國父思想、三民主義等課程,然而90年代立法院審議「大學法施行細則」時,時任民進黨立委翁金珠等人認為,由政府指定大學共同必修科目違反大學自主,最終大法官在1995年做出釋字第380號解釋,認定由教育部訂定共同科目違憲。
而在此前,包含已故前清大校長沈君山等學者,已開始向教育部提倡通識教育之重要,希望學生能學習專業學術以外的基本知識修養,在部定共同科目廢除後,這個空缺便由通識課程補上。
當時通識教育曾歷經鼎盛。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回憶,回歸自主後的做法各校都不同,大多數學校其實仍觀望教育部政策,而後隨著通識教育評鑑舉辦,加上過去招生無虞,也使各校開始注重通識,尤其像科技大學、技職校院會聘請許多人文、社會科學或藝術領域教師,希望培養擁有完整素養的學生,而不僅是單純的技術人才。
少子化衝擊下,私校經營大受影響。示意圖,廖瑞祥攝
但在少子化影響下,大專學生人數從10年前約134萬,到今年僅剩約109萬,劇烈減少下也衝擊私校的經營。
林從一表示,其中受影響最深就是後段私校,尤其私立科大、技專,一般大學至少有部分聲音重視通識教育,但在技職體系裡,頂多會覺得學外語重要,通識教育整體而言更不受重視,也因此造成通識中心「虛級化」,不聘請專任教師,或將教師調派到其他系所。
私校求生逼退、轉調 專任通識教師比例低其實以目前全國約4萬名大學教師來看,佔畢業學分平均4分之1的通識課程,專任教師人數實在過少,背後正是仰賴大量的兼任教師。以本學年度來說,全國總共就有5073名兼任通識教師,相比1216人的專任教師佔比還不足2成,且不分公私立、大學或技職都呈現如此情況。
專任、兼任通識教師人數
而鑑於私立技專在經營危機下,過去頻頻傳出教師不符專業情況,教育部去年初曾針對私立技專進行師資查核,其中一部份便發現,不少不合格學校是將通識教師調進系所裡,以符合生師比與系所師資至少7人的要求,然而實際上,卻有不少教師專業與系所不符的情況。
更進一步者,也有學校趁此機會逼退教師。比如位於屏東的大仁科大,便遭爆出要求通識教師取得該系所專長,如出現要文組教師學習藥學的情況,遭批評是變相逼退教師。
林柏儀指出,通識教育的特性是要和本來學科互補,過去科大、技專大多聘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教師,因此這些教師仍有任教機會,然而隨著通識中心虛級化,以及專任教師被資遣、逼退,或以兼任取代的情況下,也導致相關領域的教師失業,但過去不少人文、社科領域的優秀教師都是在通識中心任職,若他們因此失去教職,影響會非常大。
大學越專業、就業導向 通識教育恐會越萎縮回到另一頭的問題或許是,如今的大學怎麼看待通識教育?事實上通識在大學裡,往往被學生視為「營養學分」,好過、好拿分數,還可以拉高整體平均。
勤益科大通識中心主任李念晨無奈苦笑,這種情況幾十年來一直如此,但也不能否認,大學是全人教育,關於人生目標、美學素養、價值觀的形塑都不是專業教育可以提供,要透過通識教育才能達成,就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曾數度稱讚,自己在哈佛修的通識課啟發甚多。
張忠謀曾數度表示,自己在哈佛修的通識課啟發甚多。資料照,美聯社
李念晨表示,目前台灣很難改變通識課的刻板印象,只能努力嘗試,而未來要思考的或許是在制度上來說,對於師資跟學分數是否要有所保障?
林從一則表示,大學如果越來越專業導向,甚至變成就業導向,通識教育就會萎縮,而不僅通識課,沒有立即就業立基的系所,如文史哲、社會科學,甚至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的系所也會被裁減。
通識如何轉型?校長籲:應由公校扶植「無用之學」他指出,在頂大不一定是直接縮減規模,而是整體學術資源會往有就業優勢的方向擴大,比如設立半導體學院等院所,一來一往下,雙方差距越拉越大,當然就業重要,但難道大學只是職業訓練所?若政府不積極扶植通識、人文社會甚至基礎科學時,這些領域就會越來越萎縮。
他呼籲,政府應要求公立大學,尤其所謂頂尖大學對「無用之學」的學科負擔責任,如目前私校的哲學系紛紛裁撤、縮減,但哲學的研究對國家有價值,政府應該要在公校扶植這些科系,並鼓勵如哲學系在大學部開設全校通識課程,不是所有人都會走哲學專業,但他認為,每個大學生都應該修過一兩門哲學課。
然而,林從一也坦言,私校面對生存危機下,無法如此強求,「後段學校的通識、人文社會、基礎科學萎縮,這會是一個痛苦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