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央行:台灣所得不均度全球偏低 政府社福移轉助縮小貧富差距

    2025-11-12 18:28 / 作者 徐筱嵐
    中央銀行最新報告指出,台灣所得分配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屬偏低水準,長期維持在國際警戒線之下。李政龍攝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明日邀請財經部會就「經濟成長讓全民共享:政府如何縮短所得差距暨改善相對貧窮化之對策」進行專題報告。中央銀行最新報告指出,近年台灣經濟穩健成長,帶動薪資與人均所得提升,但家庭間的所得差距仍存在,若以每戶衡量,分配不均略有上升,但以每人計算,反而呈現下降趨勢,顯示人口結構變化使實質不均度改善。整體而言,所得分配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屬偏低水準,長期維持在國際警戒線之下。

    央行書面報告說明,2006年至2024年間,最高所得20%家庭的所得成長29%,略高於最低20%家庭的26.2%,導致整體家戶所得差距倍數由6.01倍微升至6.14倍;不過,若排除家庭人口變動因素,以「每人」計算後,5等分位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則由4.18倍降至3.92倍,顯示不均度實際呈現下降。

    從Gini係數觀察,台灣長期維持在國際警戒線0.4以下,以「每戶」Gini係數,由2006年的0.339升至2024年的0.341,變化有限;若以「每人」為單位,則由0.295降至0.277,與所得差距倍數的趨勢一致,代表扣除家庭人口結構後,整體分配較為平均。

    央行表示,政府透過社會福利移轉與租稅制度,對改善所得分配發揮明顯效果。以2024年為例,若未計入政府移轉收支,每戶5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為7.38倍;計入後降至6.14倍,顯示財政政策的再分配功能確實縮小貧富差距。

    央行強調,與主要經濟體相比,台灣所得不均度相對偏低,2024年每人Gini係數為0.277,遠低於中國大陸及美國的0.47、新加坡0.44、英國0.33與南韓0.32,顯示台灣的社會安全網與財政移轉機制,對維持中產結構發揮關鍵作用。

    央行提及,貨幣政策對所得分配的影響複雜且不易認定,僅能聚焦於核心職責,採行有利於全民福祉的政策。當總體經濟金融不穩定,如經濟衰退、通膨大幅上揚及金融危機等,對低所得者、弱勢族群等衝擊尤深,將維持物價穩定、金融穩定,以及善用其他職能,如提升金融包容性、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加強金融知識與教育、健全支付系統發展等,協助減緩所得不均。

    央行認為,為了減緩所得不均,採取財政政策,如租稅措施及公共移轉支出,以及結構性政策,包含教育政策、勞動市場政策等,可能更為直接且有效, 如政府提高最低工資並增加移轉支出,將社福資源合理分配予低所得家庭,且強化租稅的重分配效果,均有助改善家庭所得差距。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