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央行理監事會議紀錄出爐,多數理事支持維持現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不變。李政龍攝
房市信用管制上路滿一週年,央行何時願意鬆綁備受關注。第3季理監事會議記錄今(10/30)日揭露,對於國內高房價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偏高問題,多數理事支持維持現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不變,即便歷經七波管制,房市漸呈「量縮價穩」局面,應持續觀察政策成效,然而,為兼顧市場運作與民眾需求,理事建議給予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比率的彈性調整空間,尤其針對無自用住宅者購屋及都更危老重建等政策性貸款。
央行今日公布第3季理監事會議紀錄, 理事們針對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是否鬆綁,以及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之適當比率進行討論。
多位理事表達,應再觀察現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成效,宜維持信用管制措施不變。其中,有位理事表示,目前第七波信用管制成效逐漸浮現,房市成交量呈現較大的縮減,但價格才開始微降,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維持於相對較高水準,故認為現行管制措施可以再維持一段時間,使其效果再多發酵。
有位理事指出,
歷經七波的信用管制,目前房地產才有量縮價穩的局面,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觀察管制措施成效。另一名理事認為,
台灣房價所得比相較其他國家為高,故目前維持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為正確的作法。
多位理事也對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對於因優先承做無自用住宅者購屋及都更危老重建案件等符合政策目的之貸款,致未達自訂控管目標者,央行自今年第2季起給予銀行自主彈性調整空間的作法表達支持,並表示此將有助緩解當前民眾申請房貸排撥問題。
有兩位理事表示,貸款排撥問題主因是公股銀行承做新青安貸款案件尚多,致銀行法第72條之2比率持續居高,今年9月4日金管會宣布新青安貸款自9月1日後撥款者不計入該比率,應有助緩解排撥現象。另位理事指出,央行的彈性處理方案,除了可防範銀行不動產放款風險,又能兼顧新青安、首購族等資金需求。
數位理事對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表達看法。另位理事則認為,
過去我國不動產貸款集中度雖曾低至30%,而當前比率偏高主要係反映房價高漲,且其未來走勢實難以預測,因為銀行還要配合新青安、社宅、危老都更等政策承做貸款。
有位理事指出,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的變化與不動產放款與總放款的成長率有關,當不動產放款的成長率小於總放款成長率時,集中度即呈下降。
從總體觀點來看,目前不動產集中度已經開始下降,反映信用資源由不動產部門轉移至其他產業部門之信用管制預期效果已達到。
兩位理事表示,當前房地產景氣及總體經濟背景環境,與去年底已有重大變動,銀行或可提供修正的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之控管目標,央行亦可及早因應。另位理事則表示,央行已提供銀行自主管理的彈性調整空間,將有助於鬆綁銀行不動產貸款受到的限制,並增加其自由度。
有位理事認為,
當前不動產貸款逾放比雖非常低,但未來半年、一至兩年整體房市及總體經濟情況,可能導致部分民眾無法順利繳交房貸,進而造成銀行逾放比上升;另全國各地區房貸負擔率多已逾合理負擔之標準30%,央行須進一步瞭解,以利控管金融穩定風險。
另位理事表示,當前房地產之價格變化,隨區域而有所不同,甚至預售屋與成屋亦不同,故仍需持續觀察及瞭解未來房價走勢。有位理事則認為,當前房市似已反轉,之前有相當多的投機客或投資客,現在幾乎都是首購及自住者,故支持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維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