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犬困境2之2】棄養、亂餵「浪犬抓不完」 絕育後去哪?法規管不到
2025-11-17 08:10
捕捉、絕育後再回置的TNVR,是控制浪犬族群的主要手段,但又有哪些漏洞?圖為壽山誘捕浪犬。壽山管理處提供
零安樂死政策上路8年,TNVR成為控制遊蕩犬的主流措施,然而實務上,卻未必有辦法追查浪犬被回置的地點,相關人士指出,在居民抗議下,許多犬隻最後恐被棄置在河堤、山邊等地,進一步衍生其他困擾,而對此目前法規上是真空地帶,缺乏無罰則能規範執行者。今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發現抓到的遊蕩犬中,有7隻已經有剪耳、植入晶片,卻不是陽管處本來有追蹤的犬隻,國家公園署科長鄭凱方指出,這些狗可能是其他地方做完TNVR「誘捕、絕育、施打疫苗、放回」(Trap,Neuter,Vaccinate,Return)後,卻被回置到陽明山來,「所以我們雖然一直慢慢移狗出去,可是總數量沒有變,有新的狗進來。」
過去遊蕩犬貓進入收容所後,假若12天仍未受到領養則需安樂死,即是外稱的「十二夜」,在同名紀錄片上映後更引來社會矚目。為此,
2017年我國正式施行「零安樂死」,隨之而來卻是各地收容所數量爆棚,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國有6個縣市「爆籠」,收容率超過100%,包含台南市、雲林縣、南投縣等,此外台北市、高雄市等縣市也在80%以上,各區的空間都接近極限。
儘管近年各地收容所都努力增加收容空間,到今年已能收納9481隻,但對比全國超過14萬遊蕩犬,仍然是力有未逮。
零安樂死政策的配套是擴大TNR,即是「誘捕、絕育、放回」(Trap, Neuter, Return)的縮寫,捕捉遊蕩犬貓後,進行絕育再回置,期望透過此方式讓遊蕩動物自然減少,後來更加入「施打疫苗」的V(Vaccine)階段。農業部則表示,2024年統計,遊蕩犬數量已經結束增長趨勢,開始向下減少,「顯示零撲殺政策推動後,以科學化與系統地執行遊蕩犬隻族群管理工作等配套,擴大犬隻絕育量能,已抑制遊蕩犬族群數呈穩定趨勢。」
然而8年過去,如火如荼實施的TNVR其實也浮現出有許多問題。
居民抗議不給放 浪犬處置後去向難追蹤 目前各地處理TNVR,多是由縣市動保處、動保所負責,考量到人力編制,實務上多是再委託民間動保團體、協會進行;然而鑑於要回置遊蕩犬時,可能遭遇民眾抗議,因此未必所有的犬隻都能順利放回原處,這些狗會到哪裡呢?
陽管處科長高千雯坦言,陽明山就是很常被棄置的地方。從陽明山TNVR後回置的狗,都會有晶片可以追蹤,從2020年迄今,各追蹤區的絕育率都有7到9成,區內個體都有辦法辨識,也確認沒有新生的幼犬,「但有些地方會突然出現不認識的成犬」,且這些狗都有剪耳、裝晶片,表示經過TNVR,他們就會懷疑是被帶來棄置的。對此高千雯指出,民間團體、協會進行TNVR時,目前其實沒有法規規範,要放置到哪裡,她也聽過動保主管機關私下坦承,因為居民會抗議,不可能放回市區,「所以只有兩個地方可以丟:河邊或山裡。」
透過誘捕方式進行TNVR,是目前主要手段。陽管處提供。
壽山國家自然管理處保育解說科長黃雅婷也指出,壽山2018至2021年時母犬絕育率都達到85%以上,然而今年開始調查後,卻發現儘管壽山東線絕育率還有9成,南線卻下降到69.7%,也就是說有新增的狗讓絕育率下降,但在園區幾乎都完成TNVR的情況下,「怎麼會有新狗出生?牠要不是外面的狗生的,或者是人家棄養,或是人家放養的。」
跨區域、跨縣市丟包的情況,過去已有類似案例。2023年時,新竹縣動保所一名人員被指控,將28隻犬貓載到在基隆山區丟包,儘管該人員表示,自己是誤信民眾聲稱,要將動物載到友人家暫放才協助,但基隆市動保所認為,竹縣人員未確認寵物都已獲安置即離去,也沒有知會基隆市政府相關單位,各種行為都不合常理,全案移送新竹縣政府政風處調查。
儘管區內已拉高絕育率,但仍可能有成犬突然出現在國家公園裡。圖為示意圖。壽山管理處提供
「為野生動物而走」發起人李宗宸也表示,實務上來說,有些地方因為放置會受到居民抗議,因此TNVR後把狗放到更偏僻的地方,比方說山邊或海邊,也因此類似的地方攻擊事件層出不窮,且這些地區人口外流嚴重,也造成留下的老人更容易受到攻擊。TNVR有指引、無罰則 動保司:回置仍須地方投入對於實務上,如何面對回置的困境及追蹤回置情況,台北市動物救援隊代理隊長陳瑞濱表示,常遇到就是有民眾抗議狗會吠叫、造成環境髒亂,不希望他們回置狗,也只能盡量跟當地的志工、餵養者溝通,要把環境維護好。
新北市動保處長楊淑方解釋得更仔細,表示動保處請民間團體執行TNVR,都是透過標案處理,並要求回傳GPS定位,強調絕對不能放到其他地方,否則就會被列入不良廠商。
TNVR是如今控制浪犬數量的主要手段。台灣之心提供
然而新北市幅員遼闊,也遇過被人載狗來放、丟包到山區的情況,楊淑方說明,跨縣市「丟狗」的處理方式,就是哪個轄區抓到,就由誰開罰,假設在石碇抓到,就是新北市開罰載狗來的人,他們也會請當地動保團體、志工幫忙留意,最近是否有突然出現的犬隻、有沒有車進來過。
但楊淑方也坦言,儘管中央編列經費,提供縣市政府TNVR,但怎麼做、如何做都要看地方資源跟意願,她也希望,TNVR應該要全國一起,有同樣的做法。
地方局處對回置有其做法,但實務上仍有不該出現的犬隻被發現,對於如此矛盾,記者詢問農業部動保司,執行TNVR的單位若異地放置犬隻,是否有監督機制或罰則?是否可能將TNVR程序法制化?副司長陳中興則坦言,目前雖訂有指引,但沒有罰則。
陳中興指出,鑑於各地做法不同,農業部已經訂出TNVR指引。資料照,陳祖傑攝
陳中興表示,各地執行TNVR方式不同,「但原則上,地方政府必須掌控狗放在什麼地方」,而《動保法》沒有相關罰則,因為有些是動保所自行處理,有些是委外給民間,每個樣態都不一樣,標準不見得統一,其實農業部今年也有設立指引,希望讓地方執行TNVR的過程標準化,他並強調,回置必須要取得地方共識跟溝通,也不應再有外來犬隻移入。餵食干擾、妨害陷阱 前線誘捕困難多除了回置外,其實前端的捕捉也出現許多亂象。高千雯指出,陽管處就遇過許多次,有人聲稱是受動保處委託來抓狗,要先餵食誘捕,「但他們餵了1年都沒有抓」,而且觀察這些人所設的誘捕籠、網子,許多都破破爛爛,甚至關不起來,懷疑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因此要阻止這些人時,他們又會宣稱,陽管處阻撓TNVR,「真的非常尷尬。」
高千雯指出,這些人到底是誰?他們會去問詢問動保處,「但有時候動保處也是被動同意」,協會說要來抓狗,動保處沒理由也不會阻止,因此只能持續觀察,發現真的不對勁時再阻止。
民眾餵食對於誘捕犬隻的效果,也產生很大影響。陽管處提供。
確實,不管在山區或平地,人都很難跑得贏狗,因此通常透過食物、陷阱籠誘捕,是最常見的做法。
然而黃雅婷指出,「如果又有別人在餵食,這些狗每隻都吃得飽飽的時候,我們就很難誘捕牠」,直言不聽勸告的餵食者,對於TNVR已經造成非常直接的困擾。黃雅婷也談到,有些「愛心人士」甚至會刻意干擾捕捉,比方說把誘捕籠的門關起來,或另外在籠外放食物,用各種方式讓狗不會進到圍籬裡,都更增加第一線人員執行任務的難度。
TNVR維持高結紮率才有效 學者盼改變民眾觀念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顏士清指出,TNVR要有效的話,第一是必須維持高度的結紮比例,再者是必須要阻止新個體進入,如果有完整監控的話,就可以馬上抓起來收容或認養,重點是不能單單僅依靠TNVR,還要配合阻止移入、增加移除,特別是禁止餵養,不要讓犬隻成長到超高密度,這同時也代表,更多犬隻必須考量其他動物生存的空間。學者認為TNVR以外仍須多管齊下,尤其改變民眾觀念,才能有效處理遊蕩犬問題。台灣之心提供
然而,諸般措施還是要回到是否能落實,顏士清感嘆,「這是整個台灣的共業」,遊蕩動物衍生的問題,不可能透過單一方法就解決,「這種事情大概就是得慢慢來,就是慢慢宣導、慢慢教育,去改變民眾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