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犬困境2之1】禁餵區難擴大、執法量能不足 主管機關嘆:寡不敵眾

2025-11-17 08:00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遊蕩犬有大量人士固定餵食,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陽管處提供。
浪犬攻擊事件層出不窮,社會上再掀禁止餵食呼聲,面對正反餵食者的激烈論戰,農業部僅表示,先禁止自然保護區餵食,其他地區是否禁餵仍待討論;然而,是否擴大禁餵是一回事,實務上來說,目前的禁餵區域,大多仍面對執法量能不足、人手疲於奔命的困境,比如陽明山國家公園,便直嘆要取締餵食簡直是「寡不敵眾」。

今年(2025)6月底,野放約3年的石虎「豆棗」被發現,遭遊蕩犬攻擊過世;7月,一名老翁在高雄永安漁港附近游泳,卻在海中遭遊蕩犬攻擊身亡,震驚社會;8月底時,1隻梅花鹿在高雄馬頭山遭遊蕩犬圍攻的畫面,則在網路上快速流竄,受攻擊的鹿不久後也死亡。

日前高雄馬頭山出現遊蕩追著梅花鹿撕咬,畫面怵目驚心。資料照,翻攝自臉書


遊蕩犬隻攻擊動物、行人並造成憾事,在近年並不是罕見新聞,為此,日前先有網友在公平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呼籲落實收容所人道安樂死,且餵食遊蕩犬應承擔飼主責任,立委邱志偉也呼籲,朝全面禁止餵食無主動物及加強飼主責任修法。

然而,邱志偉則在遭到反對派抗議後,發文表示,「在取得廣泛共識之前,我不會提出任何修法的意見及建議」,動保團體則在9月底於農業部外抗議,拒絕「餓死條款」入法,農業部並回應,餵食管理是否納入《動物保護法》規範,仍需審慎研議並凝聚社會共識,將優先聚焦不當餵食。

是否擴大禁止餵食?農業部長陳駿季日前表示,先針對自然保護區修法。資料照,廖瑞祥攝


能否餵食遊蕩動物,尤其是遊蕩犬,近年來討論越趨激烈,面對正反方意見,農業部長陳駿季日前於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則表示,今年底前將完成石虎、草鴞特定生態熱區內遊蕩犬數量監測工作,目標要讓遊蕩犬數量下降5%、母犬絕育率達8成以上,且農業部轄下的自然保育區,今年底將公告全面禁止餵食動物。

食肉目動物中狗密度異常高 「人為餵食是關鍵」

根據統計推估,台灣的遊蕩犬數量近年來略有下降,2018年時推估全台為14萬6773隻,之後一路增長,在2022年達到15萬9697隻高峰,然而在去年則減少為14萬1584隻。

 


儘管數量減少,然而這個族群數量仍然驚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顏士清,長期研究各地遊蕩犬隻與影響,他日前出席亞洲動物保護大會時就表示,過去在陽明山調查發現,野生動物種數、出現機率,都與遊蕩犬活動頻度呈負相關,目前犬隻攻擊也成為穿山甲救傷最主要原因,只要餵食,就會破壞遊蕩犬絕育效果,不但造成遊蕩犬出生率及遷入率提高、死亡率及遷出率下降,同時增加棄養可能性,並造成野生動物誤食。

顏士清接受《太報》訪問時表示,野生動物尤其是食肉目動物,沒有一種像狗的密度這麼高,生態金字塔一定是下層比上層多,越頂層的肉食動物越少,但狗明明是肉食動物,為什麼比草食動物還要多很多?「就是因為食物很多,而這個食物都是人外加上去的」,人為餵食吸引到個體進入,然後繼續繁殖,餵食正是讓犬隻密度提高的關鍵。

學者指出,人為餵食,是遊蕩犬數量增加的關鍵之一。圖為陽明山遊蕩犬。陽管處提供。


他認為,關鍵仍是要回到前端,除了寵物落實登記、禁止棄養外,更該擴大禁止餵食遊蕩犬,如此才能根絕問題。

往前看去,夾在兩派意見中的農業部,儘管表態聚焦不當餵食,然而回到現實面來說,又有辦法落實嗎?目前其他實施禁餵的區域又面對哪些困境?

 


緊盯半年抓1人 國家公園:人力缺、舉證難

10月的光復節連假結束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又發現,有4隻鼬獾遭遊蕩犬攻擊死去。

目前國家公園皆禁止餵食野生動物,陽明山、台江、太魯閣、壽山4個園區則明文禁止餵食遊蕩動物。從2023年開始,陽管處統計已移除超過2000筆餵食點,也就是民眾帶上山的碗盤、飼料,今年也開罰22件,然而依然無法遏止。
保育研究科科長高千雯直嘆:「餵食的人太多,我們寡不敵眾」,而且種種因素造成取締困難,他們甚至要佈線半年,才能抓到一名長期餵養者,「但他走了,下一批人又來餵,我們都是疲於奔命。」

陽明山有大量人士輪番餵食遊蕩犬,管理處直嘆要取締實在寡不敵眾。陽管處提供。


高千雯表示,目前陽管處盤點的餵食熱點有60幾個,多集中於硫磺谷、龍鳳谷及二子坪等地區,「而且不是只餵一次,有些早中晚都會來」,相對下整個陽明山僅有10位巡察員,這些人力還有日常園區維護、協助遊客等任務,實在分身乏術,再者開罰要「罪證確鑿」,必須拍到明確的餵食過程。但許多餵食者會避開道路、空地,躲入草叢、樹叢餵食,也增加蒐證困難度,「你只拍到他帶飼料進草叢,其實沒辦法罰。」

蒐證是一回事,追蹤又是難題。高千雯解釋,儘管現在可以透過相機、監視器協助,但一者角度受限,熟悉的餵食者容易躲避外,此外即便拍到照片,如果沒有車號就難以追蹤、取締,「但很多人是搭公車上來的。」

根據陽管處規定,違規餵食者可處新台幣3000元罰鍰,然而高千雯指出,另一個問題是有些人根本「罰不怕」,甚至拒繳罰鍰,「他又不像交通違規會吊銷駕照,只要他不出國就沒事了。」

陽明山的穿山甲被遊蕩犬攻擊致死,屍體甚至斷頭、臟器外露。陽管處提供


巡察員無權限 員警陪同才能強制開單

往南邊看去,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自2014年起,每隔3-4年估算現有浪犬與山羌的族群量,保育解說科長黃雅婷表示,2014年時,園區山羌、浪犬各是200隻左右,然而2017至2018年估算的時候,浪犬倍增為約400隻,山羌減少到是約100隻,而到了2022年時,浪犬持平400多隻,山羌只剩大約50隻;壽山管理處有紀錄以來,總共收到約40隻被遊蕩犬攻擊致死的山羌屍體,然而到了近幾年後,山羌屍體開始減少,「因為沒有山羌了,後來比較多是白鼻心屍體。」

壽山的巡察員僅有6人,同樣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而企劃經理科科長許芳毓說明,另一個問題是,國家公園的巡察員沒有執法權限,除非有保七員警一起巡邏,才能強制開單,「不然有餵食者可能就是直接拒絕填表、留資料,我們就只能宣導,請他們不要餵食而已」,此外現在許多人也會尋找漏洞,比方在園區外圍或是邊界餵食,即便找得到人,也無法裁罰。

各地的山羌也常受遊蕩犬威脅、攻擊死亡。陽管處提供


稍微有個好消息是,壽山今年再度委託清華大學團隊進行調查,初步發現浪犬數量有微幅下降趨勢,山羌數量似乎也有些微增加趨勢。

對於國家公園取締餵食,國家公園署保育解說組科長鄭凱方說,像玉山、雪霸、墾丁、陽明山等較早期成立的國家公園,人力編制都會比較完整,然而像是台江、壽山等後期才成立的園區,因為人事總處員額控管,能分配的員額就少上許多,巡察員也都是勞務承攬的委外人力,也因此可能出現斷層。

對於裁罰,她表示,目前將提出《國家公園法》修正草案,將違規罰則全面提高,目前的罰則已經是30、40年前所訂,「那時代的3000元,到現在根本不痛不癢」,目前初步會增加罰則,此外也會針對不同樣態,比方說違規餵食、野炊或是領隊丟包遊客等狀況,有不同的罰則,希望達到嚇阻效果,並更積極跟民間進行溝通。

像台江、壽山等後來成立的園區,較難分配到員額。圖為台江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署提供。


試辦「生態熱區」有效?動保司:目標年減5%犬隻

國家公園的經驗是如此,面對部長宣示的農業部,狀況又是如何?根據距離人類聚落的遠近,也有不同情況。

將增加禁餵規定的自然保護區,是依據《森林法》所劃設,比方境內包含大霸尖山的雪霸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央山脈南端的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等。農業部林保署科長陳至瑩表示,大部份的自然保護區都在偏僻深山,「其實是一般人也到不了的地方」,通常進入都要申請,因為特殊物種需要保護,所以才優先適用,因此相對難遇到需要取締的情況。

林保署負責的區域,還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各地政府從中劃設的野生動物保育區,比如翡翠水庫食蛇龜野保區、高美野保區,以及曾文溪口北岸的黑面琵鷺保護區等,對此目前已有規範,若該區管制事項有禁止餵食規定,違者可依《野保法》處新台幣5-25萬元罰鍰。

林保署認為,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都較少有餵食問題。圖為翡翠水庫。水利署提供


陳至瑩表示,儘管像高美濕地等區域較靠近人類聚落,但依然位處偏遠,「一般人不會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餵狗」,海邊又沒有遮蔽,遊蕩犬也不會移動到這樣的地方。

農業部動保司則從2023年起,於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的石虎棲息地,試辦所謂「生態熱區」,並試辦遊蕩犬管理計畫。副司長陳中興說明,此部份邀集跨縣市、跨局處協調,標定餵食熱點後,立定禁止餵食標語,並組成巡守隊,若查獲餵食則以《廢棄物清理法》查處。

陳中興說明,根據2024年的報告,已清查約340隻無主犬,目前移除了310隻,遊蕩犬則推估為1775隻,強調會持續移除,希望每年讓犬隻降低5%。

農業部2年前開始試辦石虎生態熱區計畫。圖為於苗栗拍攝到的石虎影像。資料照,林保署新竹分署提供


對於犬隻捕捉,陳中興也表示,過往都是設置捕捉籠,以誘捕的方式進行,但需要人力盯點,動保司這2年也在嘗試透過科技協助,藉由遠端遙控,不需要人員在場就可以遙控閘門落下,希望藉此提升捕犬效率。

全面禁餵能成功?動團:實務上有難度

當然,生態、重要物種棲息地應該被保護,但民間倡議團體在意的不僅如此。離開這些受到特殊保護的區域後,目前除了像台北市、高雄市等縣市已規定,公園等地餵食流浪動物可開罰1200至6000元外,其他地方多未有明文規定,針對民眾不當餵食,僅能以飼料等物品污染環境為由,以《廢棄物清理法》開罰1200至6000元。

對於未來其他地區禁止餵食與否,陳中興則表示,贊成餵食、反對餵食派都有其論述,「我們還是需要多做一些社會溝通與意見收集。」

對於是否擴大禁止餵食,農業部表示還需要更多溝通。圖為壽山遊蕩犬。壽山管理處提供


對於提高罰則或擴大禁止餵食區,顏士清則認為,現行的人力確實不夠,國家公園至少還有專職人力,但像農業部轄下的各保護區,都是巡山員安排時間巡視,沒有專職人力長時間在那裡,但他認為,「至少政府要先宣示,說這件事是有害的」,並且有法規公告,當然這無法阻止重度餵食,「但是至少可以阻止輕度跟中度餵食者,他們也不會再繼續變成重度餵食者。」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策略經理張毅豪則指出,有些社區裡的遊蕩犬已經有人長年餵食,「叫他們不要餵,實務上有點困難」,最可行的方式,是讓這些人有絕育觀念,至少要配合做TNVR(Trap,Neuter,Vaccinate,Return)「誘捕、絕育、施打疫苗、放回」。根據觀察,這些年來風氣確實有所改變,「以前大家只會餵,但現在開始有觀念要絕育。」

為此,台灣之心推出「紮浪浪計畫」,由協會提供經費,讓民眾可以帶抓到的流浪犬貓,去配合的獸醫診所結紮。張毅豪說明,一開始的時候,每年只有幾百個人申請,如今每年都有6000至7000人次申請,結紮動物超過4萬隻。

台灣之心協會認為,要完全禁餵有難度,擴大推廣TNVR觀念是可行措施。台灣之心提供


他也坦言,TNVR需要許多資源,獸醫或捕捉人手若不足,就會導致一個地區覆蓋量過低,無法有效控制族群數量,協會每年4、5萬隻的結紮數量仍然不足,要有更多資源投入,「更重要是民眾心態要改變,大家要意識到養貓狗都要絕育,也不該放養,餵食後有應該要協助結紮。」

事實上,在2017年零安樂死政策上路後,TNVR如今已成為控制遊蕩犬貓數量的主流措施,然而如今8年過去,這個方法又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浪犬困境】系列報導第2篇將繼續探討現況。

吳尚軒

【浪犬困境2之1】禁餵區難擴大、執法量能不足 主管機關嘆:寡不敵眾

2025-11-17 08:00

浪犬攻擊事件層出不窮,社會上再掀禁止餵食呼聲,面對正反餵食者的激烈論戰,農業部僅表示,先禁止自然保護區餵食,其他地區是否禁餵仍待討論;然而,是否擴大禁餵是一回事,實務上來說,目前的禁餵區域,大多仍面對執法量能不足、人手疲於奔命的困境,比如陽明山國家公園,便直嘆要取締餵食簡直是「寡不敵眾」。

吳尚軒

【浪犬困境2之2】棄養、亂餵「浪犬抓不完」 絕育後去哪?法規管不到

2025-11-17 08:00

零安樂死政策上路8年,TNVR成為控制遊蕩犬的主流措施,然而實務上,卻未必有辦法追查浪犬被回置的地點,相關人士指出,在居民抗議下,許多犬隻最後恐被棄置在河堤、山邊等地,進一步衍生其他困擾,而對此目前法規上是真空地帶,缺乏無罰則能規範執行者。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