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發現,在過去一季中,台灣民眾查詢「通膨」關鍵字的熱度,甚至超越俄烏戰爭、時下年輕偶像熊仔和田馥甄,這顯示了民眾對經濟不確定性的焦慮程度。而為了協助台灣企業掌握最新變化,Google近日發表《2022台灣智慧消費關鍵報告》,協助企業面臨大環境衝擊,找到「與變化共存」的應對策略。
在這份報告中,Google調查了1,730名18至69歲的台灣消費者,執行多項研究和訪談,歸結出四項觀察,包括新的消費紀元、新的消費需求、新的溝通路徑,以及新的消費關係,希望能啟發台灣企業,更能正確地與消費者溝通。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數據,台灣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年增率創下近 10 年新高;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預估,台灣未來通膨仍然比其他成熟的經濟體穩定。再加上台灣社經結構改變、每戶人口跌破3人,而排除通膨影響後、每戶可支配所得仍有增加,使得2020年的每人可支配所得平均數,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33%,顯見台灣仍蘊藏待開發的消費潛力。
不過,消費能力穩健的另一面,也代表人們的需求更趨向個人化。台灣有99%的民眾會使用手機上網,其中更有46.9%的上網民眾沒有固定上網時段,另有高達56%的消費者,在購物前會交互使用網路和實體管道收集資訊。
這份報告也顯示台灣民眾在消費時,依然會「理性」的比較規格、功能或是價格,但「感性」因素的影響也悄悄增加,比重已經接近1:1,顯現大家無論是購買日常用品甚至是房子,已經不只在意C/P值,更著重追求感性層面的價值。因此,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認為企業要能回應大眾對高質感、個人化、便利性的需求。
在這個全民上網的時代,能透過各種資訊管道辨別真假、排疑解惑已成為生活常態;調查發現,有77%受訪者會比以往參考更多的資訊來源才做消費決定;而在一段消費歷程中,人們更可能穿梭在多達7至12個虛實資訊的管道之間,反覆確認產品可信度並精打細算 ;「訊息透明化」拉高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度。在疫情期間,能夠把網路人氣變成現場人潮,對品牌和通路商來說就是回應消費者需求的展現。
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認為,台灣總體環境的變化對企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會;在內外衝擊之下,企業更需要積極應變,才能創造經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