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急診室現況曝!醫師:怕院內感染,病人「頭痛、便祕」先篩檢再說

    2021-05-22 13:17 / 作者 蔣佩庭

    圖片
    急診室現況。(圖片來源/unsplash)




    我是位於北部醫院的急診醫師,想跟各位分享一下急診現況。這篇不是造謠也不沒有要造成群眾恐慌,只是單純讓廣大的社會大眾瞭解疫情的嚴峻與正確的衛生知識教育。



    醫師:怕院內感染,病人「頭痛、便祕」先篩檢再說



    目前台北區域的大醫院急診應該都面臨類似的情況,而且有的醫院比我們更慘。急診為面對所有人的第一線,無可避免的承擔所有高風險病人與疑似染疫的病人,目前情況是任何病患(無論有無可能染疫)都會先當成「疑似有COVID」你胸口痛先驗COVID PCR;你頭痛先驗COVID PCR;你肚子痛先驗COVID PCR;你便秘先驗COVID PCR;你腸胃道出血先驗COVID PCR,所有患者一律COVID PCR陰性才能入院。因為,如果有COVID而不知道的情況去住院會造成嚴重的院內感染。因此,許多醫院的政策就將戰場定為急診。



    那COVID PCR要多久會出來呢?在我們醫院實際流程大約是24小時左右,而且會因為最近爆量的緣故更久。大家一開始聽到一定覺得很恐怖,怎麼可以把急診當成髒區(熱區)呢?我們急診醫護一開始也很無法接受,畢竟我要每個病人都等PCR出才能住,就代表病人全部都卡在急診,除了照顧上的數量會更多而影響原本護病比外,最恐怖的是「已感染者與未感染者同處同一空間長達數小時」。這件很恐怖的事情原本是可以被避免,假如在急診病床是可以區隔很開甚至很多負壓床,那應該不會發生。



    不過相信大家只要有來台灣的醫院急診看過病,應該都知道我們的病床很多只靠窗簾隔開,好一點的有幾塊板子,而急診負壓床的設計也不是為了容納這麼多病患的。



    急診的風險高的無法想像



    一間醫院急診負壓床頂多2–4間(我們是2間)你問我到底可以放幾個人呢?合法與合理的情況是2人,其他情況可以請大家自行推測。



    上述的政策一定會被詬病,但當每個人仔細冷靜的思考就會發現,「要COVID PCR報告陰性才能住院」的邏輯,其實是感控為了防止更嚴重的院內感染而制定的。假如戰場不在急診能在哪裡呢?假如不在急診把病人擋住還能去哪裡擋住呢?當了解到這樣的「犧牲」,是為了更大的病人安全,大家也只能摸摸鼻子欣然接受。



    這時又出現其他幾個問題:「有病沒病放一起,沒病的怎麼辦?」、「他可能只是發燒腸胃炎來看醫生怎麼就得病了?」、「我咳嗽只是來看醫生怎麼旁邊就躺肺炎病人?」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醫院動線,也沒有完美可以區隔所有人的界限。現在因為疫情的問題,每間醫院的工務與行政體系都在快速運作,希望可以做出合理的動線,蓋更多負壓或是做出一堆隔板,但最近這一週已經發生太多事情,可能短時間也緩不濟急。我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很重要的事情─「現在來看急診,真的都要是大病,不然你來急診的風險高的無法想像!」



    關於病人的情況與人數,因為我不是指揮中心也沒辦法公布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講出事實還會被當造謠啦)只是告訴各位現況「大概就是我們已經遇到數位中獎的阿公阿嬤」甚至有的還獨居!別問我獨居怎麼得病因為沒人知道,而老人得病的死亡率很高很高很高,我們常常看到CX(胸部X光)再看年紀,就可以腦中盤算一下他的治療、預後。更慘的是這些老年人的家屬也幾乎是被隔離的情況,我們已經有幾個掛了卻沒人可以辦後續手續(非造謠,沒家屬沒社工甚至社工也感染早就有新聞)。



    這種喘到不行或是一看CXR就要插管的病人,我們插管的過程也是百般艱辛,在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必定會有飛沫,也需要正面對決患者呼吸道(因為要挑起會厭才能看到聲帶與氣管)。



    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都穿著完整全套PPE,大概有3層防護衣、3層手套、2層口罩、護目鏡,你會覺得身體很難受控不是自己的,走個路就會爆汗更何況做這麼多急救措施,有時後還需要CPR壓胸。



    這樣的病人有多少呢?我無法告知各位數量(一切以指揮中心公布為主),而且這種老人家插管後的死亡率也很高,因為他們本身就有太多共病,可能本身心臟差或是腎臟功能差,都會惡化COVID造成的急性呼吸窘迫ARDS。



    疫調與TOCC的重要性已經沒有像過去重要



    疫調與TOCC的重要性已經沒有像過去重要。「萬華居民是有被規定要在萬華不能移動嗎?」、「獨居都會中鏢了我還不知道什麼樣不會中?」按照我挖到陽性的病人,真的沒有人會誠實告訴你他去過哪裡。也有人問「看似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不多?」可以參考前幾篇新聞提出的「昨天確診者可能今天還沒公佈」(非造謠,確實已經是新聞)。



    現在醫護人員都擔心的問題是「我們病房與負壓床還有ICU是不是足夠的?」這個問題我們也沒答案,貼心又安心的政府昨天回答是:「對自己有信心。」我們第一線只是擔心未來可能沒床大家都卡在急診插管,走道上放滿者插管病人。



    COVID的重症比例在有症狀的患者是4–6%再加上目前傳染力驚人的快,且初始感染區域的感染者都是中老年人(萬華多),這些都是使台灣更加嚴重的情形也是醫療體系會被壓垮的主因,1000人得到COVID就有40–60人,可能需要插管呼吸器加護病房。相較過去一個大家害怕的流感病毒,重症率極低只有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



    疫苗證實可以有效較低死亡率與重症率,我們醫療人員目前最大的希望與解決COVID似乎只能仰賴疫苗,而且全民至少50%接種後的2-4週才能看出成效。



    在急診的我們有幾個建議




    1. 現在盡量不要生病。

    2. 生病如果是小事也不要來掛急診,你來急診的風險高到沒辦法想像。

    3. 家中老人請保護好,你得病可能沒事,他得病是大事也請你盡量不要出門帶病毒回來給家人。

    4. 能打疫苗就快點去打,你沒得選了(一開始我們也幾乎不敢打AZ 現在全部認命打)。



    因為,我們是市井小民也沒辦法有什麼管道可以向天廳傳達意見,想詢問指揮中心的「超前部署」:




    1. 雖然現有醫療資源雖然不夠完善,但重症病人目前還可以有ICU床與呼吸器,如果未來在幾週後開始重症病人量大增,我們假如連加護病房、呼吸器也不夠的話該如何?



    希望警察不要找我約談說散佈謠言(內容沒有任何謠言)也希望記者不要採訪。因為,我還要穿著防護衣上班12小時,也不要有人一直拍拍肩膀跟我講辛苦了,你真的只要好好待在家裡不要亂出門,就是對我們第一線醫護最大的鼓勵,因為我真的不想幫你插管還有接上呼吸器。



    現在每次在換隔離衣PPE的時候,腦中都會有bee gees: stayin’alive的旋律。



    作者:北部某醫院急診醫師 文章來源:PTT

     





     


    蔣佩庭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