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如果第一時間有人可以掌握行蹤,結果會不會不一樣?談登山留守制度的建立與重要性

    2020-12-04 14:59 / 作者 張佩雯

    近日山難事件頻傳,曾服役於雪霸國家公園的生態攝影家吳誌堂在臉書分享文章,談登山留守制度的建立與重要性


    近日山難事件頻傳,資深山友吳誌堂談登山留守制度的建立與重要性。(圖片來源/吳誌堂臉書)

    只要進到山區,都應該視為登山活動

    從年初到現在,幾個比較有網路聲量與新聞的山難案件,都可以推敲出幾個共通點,那就是「過了預計下山時間數天後,家屬或朋友才上網發文通報,最後才報警」。



    我常常在想,如果他們有留守人,能夠掌握位置與行程,在第一時間就有人替他們啟動求援,結果就會不會不一樣?



    回過頭來歸咎原因,都來自很多人都認為登山是自己的事,親友只知道你去爬山或根本不知道爬山,只是出遠門,亦或是知道去爬哪座山,但卻根本不知道詳細的登山行程,往往等到事情發生已經來不及了才報案,又遇到惡劣的天候延遲搜索進度,最後獲得令人難過的結果。



    溪南山案發生的幾天後,我寫了一篇分析,節錄其中一部分:



    只要進到山區,進入或離開正規步道,無論海拔、管制區種類、氣候條件、目的,都應該視為登山活動。



    「既然視為登山活動,而登山行程的規劃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叫做『留守人』,什麼關係不限,而他必須可以隨時與你保持聯繫、知道你的動態,給予你在山上必要的資訊,最重要的是即時追蹤動態,並在失聯的時候『第一時間』替你報警求救。」



    每個人登山入門的管道不同,我自己本身是從小跟家人爬中級山,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只有無線電跟按鍵式手機,出門跟家裡報備出入山時間,大學進入山社後,才接觸到留守的制度。很多出社會才爬山的人,不曉得留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因此沒有留守的習慣與規劃。

    留守制度的重要性:會有人知道你預計何時上山、何時下山

    在這邊提出幾個個人對於登山留守的流程,期待能對於「不清楚行程而延遲報警求助所發生的山難失蹤」以及「沒有登山留守習慣的登山者」做最大程度的預防及宣導。



    留守制度的重要性在於,事前會有一個角色,知道你預計何時上山,預計何時下山,你要前往哪裡,從事什麼活動,會用何種方式前往,攀登過程中,可以用任何形式的通訊掌握你的位置、狀態,以及給予你在山上所需要的援助,如水源座標、天氣資訊等等。



    比起等到親友發現你沒回家這種被動式的方式,留守算是主動式且有互動性的追蹤,可以將出事的情況降至最低,以及不幸出事後的搜索時間及位置,都可以迅速的歸納與掌握。



    以下把留守流程分為兩個階段(出發前、後)各兩部分(攀登者、留守人)來說明:



    【出發前】

    攀登者要做的事情:

    一、 撰寫登山計畫書,內容應包含:

    日期時間、人員資料(含基本個資與緊急聯絡人)、入山證及入園證編號、留守人(含聯絡方式與備用聯絡方式)、水源資料、參考紀錄、參考航跡(app.與地圖)、交通方式(車票資訊、接駁司機資訊等)、攀登路線及每一天的詳細規劃、撤退點與求援條件、通訊方式(含通訊設備清單、手機通訊點位置及座標、個人裝備清單(包含衣著、宿營、食物、炊事、通訊定位、電力、藥物等)。



    不論是不是跟團,都應該自己準備這些資訊,自己的命自己負責。



    二、 確實的依照裝備清單整理準備裝備,與尋找參考紀錄及手機通訊點位置。

    因為這些資訊會在山上給予你最大的幫助,如果沒有好好的規劃,當你出事的時候,你手邊剩下多少的資訊與工具,會決定你能否求生的關鍵,好好規劃不要偷懶,就能盡可能避免衍生出後續的山難。



    三、 尋找一位以上的留守人,並給予每位留守人你的登山計畫書。

    留守人首選是曾跟你一起登山過,知道你的登山習慣與體能的人;其次是你的好友,如果是業務需要入山,應呈報實驗室或管理主管;最後才是親人,我之所以把親友放最後,原因是親人多半會認為登山危險,反對都來不及,根本不會好好準備及參與留守(個人見聞,不代表所有情況)。



    四、 攀登前與留守人討論登山計畫書的所有細節,特別是「撤退點與求援條件」這一點。

    這是最重要的一環,與留守人的討論會大幅增加留守人對於你這趟行程的理解,並規劃撤退點與求援條件,這點稍後說明。



    留守者要做的事情:

    一、 與攀登者一同規劃準備參考紀錄、航跡、手機通訊點位置,並最大程度的了解攀登者所有進行的路線。

    請不要把攀登當作攀登者自己的事情,倘若你對路線不了解,你很難在攀登者提出求助的時候給予必須的協助,以及不幸出事的時候迅速歸納資訊替攀登者對外求援。



    二、 閱讀攀登者所準備的登山計畫書、參考行程以及相互討論登山計畫書中的所有疑問。

    出發前找個時間與攀登者確認登山計畫書內容的每一個細節,這是留守層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透過討論,也可以事先排除攀登者在規劃上所遺漏或失誤的部分。



    三、 與攀登者一同討論撤退點與求援條件。

    通常攀登者容易高估自己的實力,把行程估算得太緊湊,因此在留守者的角色,我會建議制定撤退點,供每一日的行程使用,未依規劃抵達目標點,則必須放棄三角點或額外行程,直接前往宿營地或撤退下山,以遵守最高安全第一原則。



    求援條件分成三個條件:

    1. 攜帶衛星電話

    在約定好的通訊頻度(如一天兩次),未依約定通報位置,第一個時間點未通報,到第二個時間點仍未通報,應立即啟動求援,並給予最後一次通報位置與登山計畫書作為救難單位參考用。



    2. 攜帶手機

    在約定好的收訊點或通訊時間而未取得聯絡,若當天有經過斷崖或危險地形且後續未登頂三角點,則等待24小時後啟動求援;當天若有登頂三角點卻未取得聯絡,則等待12小時後啟動求援。若當天行程未經危險地形,登頂三角點未取得聯絡,則等待12-24小時候啟動求援。天氣不佳,則將所有求援時間增加12小時。連續長天數的氣候不佳,則應該考慮停止上山或在山隊伍選擇撤退。



    註:以上條件為手機收訊品質佳的路線,收訊不佳的路線必須依收訊條件作為調整,並不適用任一行程,或敬請攜帶衛星電話以供聯繫。



    3. 攜帶手持式衛星定位雙向發報器

    點位只要2-4小時沒有移動到預計位置,就會啟動第一階段求援報警,12小時還在原地,應該就會直接出動人力,因為有確定的點位,可以迅速掌握可能出事的位置。



    留守的求援條件會依據收訊品質作為調整,並非按照我的方式可以適用於每個路線,如果中級山探勘或溪降探勘的需求,還是建議攜帶衛星電話,不要指望手機收訊。



    【攀登中】

    攀登者要做的事情:



    一、 按時告知自己的動向,不論何種方式。

    從第一個交通接駁開始留守,你的行程就算開始,直到最後一個交通接駁結束,才能夠解除留守。



    二、 最大程度的符合自己所訂定的行程

    你所預定的行程,留守人會依據登山計畫書進行留守,因此不要擅改行程,讓留守人能夠精確的推算你的行進位置。



    三、 不要過度依賴留守人

    山上所有的資訊應該要在上山前就備妥,而不是上山才發現缺漏資訊。



    留守人要做的事情:

    一、 按照通訊頻度給予相對應的留守互動,並隨時待命。

    預計通訊的時間點前後,請注意通訊,並在攀登者攀登的計畫期間,隨時保持通訊方式為可聯絡的狀態,包含備用通訊方式。我個人是24小時待命。



    二、 以簡訊傳送簡易氣象資訊

    每日以文字簡訊傳送攀登當日起算之隔天與隔兩天之氣象預報訊息,我的做法是,不論所在地區收訊是否都達到網路收訊等級,都應該傳送氣象資訊,因為網路收訊流量通常都會被搶做更新FB、LIINE、IG,氣象app可能運作到後來也沒有資料了,因此我會建議透過簡訊傳送,以避免網路品質不佳造成氣象資訊取得困難而誤判天氣的情形發生。



    三、 依據求援條件在失聯的時候啟動求援

    依據登山計畫書的路線收訊條件所訂定的求援條件,若符合上述條件,就應該啟動求援,不要因為害怕被罵,害怕被說是浪費社會資源,因此不敢求援,最後導致憾事發生。



    我在登山的規劃遠比我上述的還要多,這篇只是節錄一部分我認為必要,也適用於大多數登山者、野外工作者、生態與風景攝影者、採集者等會因為各種不同原因進入到山區的對象,所應該具備的留守計畫。

    完善規劃才能使搜救人員迅速歸納山難可能發生的位置

    關於求援條件的訂定,需要經驗與通訊點的資訊搜集,現在網路平台的資訊搜集,已經遠好於當年爬山只有登山補給站、淡淡山岳天及個人部落格來得便利,加上政府近幾年致力於登山收訊品質的提升,山區的收訊品質已經大幅提升,我說的不是有網路才就有收訊,是可以打電話的3G訊號,就可以作為留守使用。



    很多人因為怕被社會罵說浪費社會資源,因此不敢求援,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做了上述充足的規劃準備,還發生意外,也許是自己不小心,但絕對不是浪費社會資源,因為比起規劃充足的山難事故,那些什麼都不準備,也不下載離線地圖的人,才叫做浪費社會資源。人有旦夕禍福,走在路上也會被車子撞,難道你要怪自己走路不好好走,被撞了是自己浪費社會資源嗎?



    缺乏留守及延遲求援發生救援失敗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與其花時間找人,不如把時間花在完善的行程規劃及留守,完善的規劃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你發生山難的可能性,搜救單位會按照你的登山計畫書評估,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在登山社團裡發問,浪費那些救援你的寶貴時間;完善的規劃可以讓搜救人員可以迅速歸納你可能發生山難的位置,以降低在錯誤或危險地區多餘的搜索徒增危險,而可能發生的二次山難。


    登山的安全在於你做了多少準備



    以及你認為你自己的命值多少錢


    以前我們爬山,氣壓式高度計、指北針、紙本地圖、無線電、手機、手持式GPS,全都是分開來購買與攜帶,現在順應科技進步,以及領域內專家為了這個圈子的無私付出所撰寫開發的地圖、app等資源,政府及管理單位的改善與推動。



    一支手機就可以包辦絕大多數的定位通訊功能,買了一隻三萬塊的iphone,卻不願意裝離線地圖學著使用,不願意好好的規劃行程與計劃留守,那出了事情,真的只是自己找罪受而已。



    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登山是這樣,你的人生也是。」當然,負責讓你的裝備保持足夠的電力,是自己應該負責的事,不需要別人寫文章提醒你。



    作者:吳誌堂、文章出處:Facebook。(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24歲屏東男獨攀八大秀墜谷身亡!今以直升機吊掛下山,山友:新手切忌「越級打怪」

    登山保命APP簡介|工具就在那裏,只要你願意去學習如何使用,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