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覺得,指揮中心在面對的是多種邏輯和價值的拉扯,這些立場有時候,並且大多數時候是互斥的。
指揮中心身為專業團隊,除了每天得與不同價值觀拉扯,還要把狀況講述到社會大眾能明白為止。(圖片來源/Gossip新聞)
比如,要振興國際旅遊,邊界上是不是要轉圜、更多的轉圜、更多的鬆綁?但也有可能造就更多的境外移入個案、更多的確診、更多的焦慮;用吸引大眾目光的行動支持國內旅遊,可能帶動消費氣氛,但也有「指揮官成為最強業配王、指揮中心成為一個業配中心?」這樣的質疑聲浪。
「普篩」極可能造就假陽性、疫調人仰馬翻的可能。李秉穎醫師曾解釋:「比如說你去找一千個人健康的人,來做一個抗體的檢測,結果因為準確度是 95% 的關係,你會發現其中有 50 個人是陽性,接下來就造成困擾了,這 50 個人要做所有接觸者的追蹤、調查;然後做核酸檢驗,然後要去居家隔離,然後這個行業呢,他是什麼行業,可能就會被歧視。而事實上呢,忙到最後發現說,他只是偽陽性。」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按他理想,口罩最好一天一個,當時陳時中以數量分配回應:「如果這一百三十二萬都來買 18 片,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量一下就爆了,換句話說,你要增加了大概現在六倍的量……所以,顯然這不是總量的問題,總量當然是夠,那是一個分配的問題。」
一般人工作過程中,面對這樣的「double-bind」,不知道會怎樣?(double-bind 是指溝通訊息中,同時含有兩個相互對立的訊息,令接收訊息者無所適從,聽從任一訊息都是犯錯的……)
以邏輯而言,有本土個案可能性=社區傳播=代表有破口防疫失敗,這個邏輯建立不起來,病毒看不見,除了科學的數字,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絕對說有或是沒有。
而偏偏指揮中心也沒要否認,陳時中曾表示:「指揮中心從頭到尾都沒有否認說,在社區裡面是不是有一些潛藏未被發現的個案,但是我們以前講就是說,我們要看它的一個影響,到底造成一個什麼樣的影響?怎麼樣做才能夠讓對後續的影響比較低……」
如果人們不夠小心的話,需要擔心的事情的確可能發生。而最重要的,是採取什麼行動,來面對病毒的未知。以邏輯而言,進行普篩也沒有辦法造就不傳染。
一場疫情讓我們見識到,一個沒有玻璃心的團隊,是多重要。
自台返日日籍女學生一案,昨(5)日公布新進展,陳時中表示:「個案在 7 月 18 號在日本自費接受血清抗體的檢驗,檢驗結果是陰性,所以配合前段裡面,她是一個檢驗的弱陽性,這樣子抗體的一個陰性。所以這案子基本上對整個社區,我們想是完全沒有影響。」
過程中,總共採檢了213人,每一個步驟都是真實的工作份量。
張上淳醫師解釋:「關於日籍女學生這個案例,我們先前幾次記者會都有提到,她的 PCR 檢測,其實是在灰色地帶,到底是真陽,還是偽陽,我們單靠一個檢驗,是沒有辦法確定的……其實這個,一直大家也許把它過度簡化了,我們的核酸檢測其實不只檢測一組的,核酸放大,必要的時候我們會檢測到三組核酸的放大……經過幾次的比對,我們才會做最後的綜合判斷……所以單靠一次不靠我們自己手上檢驗的結果,再加上現在的抗體檢測陰性,其實是加大了,她其實可能不是真陽性的一個機會是變大了。」
一個專業團隊,要把狀況講述到社會大眾能夠明白。
一場疫情讓人們發現,原來耐性、謹慎的面對這個病毒,是需要的;一場疫情讓人們發現,專業是有修養的(這真的很困難,我們看過多少政治人物因為質疑、誤解爆氣,或是完全沒有耐性延宕、急於跳出來解釋)。
一場疫情讓人們發現,原來健康某種程度掌握在我們手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戒菸永遠都不晚!(王必勝醫師曾表示:「長期抽菸會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嘛,那這個時候他(她)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不管是病毒、細菌感染率都比較高,這個都是已經有得到證明了。所以我想,戒菸永遠都不嫌晚……」)
不論如何,台灣走過來了。
作者:黨一馨(Gossip 新聞) 文章出處: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