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中文網昨(1/20)天從香港越洋致電給我,問的是有關蔡英文總統在接受BBC英文專訪時對國號的稱呼。我在電話中拉拉雜雜地講了我的看法,後來BBC也大量引用了我的說法。事後想了想,我認為仍然有必要把我對這件事的想法完整地寫出來。
先說結論。我認為小英總統目前處理的是一個艱難且緩慢的政治工程,就是「國族建立」(nation-building)。這個詞翻成「國族」(nation)有其意義,因為它不同於「國家建立」(state-building)。
以台灣現況而言,如同小英在專訪中所提,我們有政府、軍隊及自由的選舉,作為一個「國家」(state),大多數台灣人,尤其是年輕選民,對這點是殆無疑義的。
但「國族」與「國家」不同,前者指涉的是一種文化上、歷史上,甚至情感上的政治實體。以台灣的政治現實觀之,如果進行民意調查,恐怕許多人對於「中華民國」有無包含「中國大陸」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有分歧不一的答案。
根據BBC在採訪中所述,台灣總統府在專訪事後要求BBC將小英所提到的英文或中文版本「中華民國台灣」中台灣二字加上括號,這件事本身值得探討分析。
嚴格來說,由於這是影音專訪,小英總統順著講出「Republic of China Taiwan」,中間亦無明顯停頓,到底Taiwan前後要不要在文本上加上括號,都是事後的政治決定。總統府在事後要求加上括號,顯然是為了回應小英在專訪中所說,自己在第一個任期內並無挑釁舉措的說法,因為在過去幾年來我們對國號的用法就是Republic of China (Taiwan)。在小英拿下817萬票後的外媒專訪中,小英總統刻意採取一個平穩低調的說法,不刻意觸怒中共,這完全合理而且符合小英向來謹慎的外交政策。
但有趣的是,在2019年的國慶演說中,小英總統在英文國號的部分使用Republic of China (Taiwan),但卻在中文國號的部分使用「中華民國台灣」。換言之,台灣一詞的前後,並沒有加上括號。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可以說是很有創意,但也為之後的基調帶來挑戰。
就文法或語意上來說,「中華民國台灣」是個有點不知如何解釋的用法,它看不出來中華民國與台灣這兩個詞的上下或前後隸屬關係,也無法把「中華民國台灣」看作是一個有六個字組成的新詞。
但就政治上而言,這對台灣卻是重要的一步。因為藉著這個詞的用法,小英總統正告訴全體國人,我們所熱愛的這個國家是台灣,國號叫做中華民國,我們不需要宣布獨立,因為我們就是一個國家。這是我解讀為「國族建立」的原因。
李登輝曾於1995年訪美時,在母校康乃爾大學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示意圖來源/李登輝(Lee Teng-hui)粉絲專頁)
這樣的用法,乍看之下會與部分(不是每一個)國民黨人的看法一樣。也許可以這麼說,小英總統(或民進黨)已經逐漸在兩岸議題上移到佔社會多數共識的中間光譜。
我曾經在2019的國慶演說後在護台胖犬劉仕傑粉專上提了一個說法,就是:
1995年李登輝訪美,在母校康乃爾大學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從七個字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到2019年小英總統在國慶演說用六個字「中華民國台灣」,我們花了24年把「在」(on)這個介系詞拿掉。《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個說法,獨派朋友雖不滿意,但已是國際現實下最務實的說法了。
但在這次2020大選後的BBC專訪中,我們的中文國號又從去年十月國慶演說中的「中華民國台灣」變回「中華民國(台灣)」。那2020年的國慶演說呢?小英總統會怎麼使用國號?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2020年選舉中,首投族有118萬人,佔6.14%,2022的地方選舉預估也將有百萬首投族,這些年輕選民心中的「國族」多數是「台灣」,而國號叫做「中華民國」。
台灣的國族建立之路向來漫慢,我們的國號總是在中英文用法及不同的標點符號或介系詞之間尋找一個可行的出路。政治人物負責找尋解方,但社會大眾對於「何處是我家」,恐怕已慢慢了然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