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演藝圈豆導性侵風波到最近的肉圓哥虐童案件,每天都有不同悲慘新聞輪番播送,造成社會充滿緊張憤怒的氛圍,甚至有些群眾看不過去,到場「修理」當事者。面對一片混亂,任職雙和醫院的臨床心理師劉仲彬有話要說,他指出,恨比理解更容易,群眾應該把力氣放在蒐集不同觀點;客觀來說,所謂事件真相,其實當事人和執法人員知道就可以了。
以豆導事件來說,目前檯面上的資訊有限,無法判斷對錯,撇除律師教授的語術,豆導在事發後發言,聲稱雙方是發展中的男女朋友,或者最害怕女方受傷,都引起群眾憤慨,而女方一概保持沉默。以心理學角度來說,劉仲彬說:「這時候談公平很難,資訊有限,視野還不夠,不過我們可以不去順從現有觀點,反推回來做批判性思考,我覺得這一點蠻重要的。」
他舉例自己很喜歡看討論版、新聞留言,撇除情緒留言,他認為有人提出觀點、再有人跳出來反駁觀點,其實是很健康的現象,「這些留言不會讓世界更亂,反而能幫助自己的觀點變得更寬廣,畢竟很多中肯留言啊,這才是真實的思維,這樣才會產生批判性思考啊。」
劉仲彬再換個角度,他熱愛看電影,尤其喜歡羅生門劇情,「你有想過嗎?電影不是製造疑問,而是製造不同視野,讓同一件事有不同觀點。」因此,以上述角度再返回豆導事件,假使群眾單從媒體、男女主角的角度去看,其實對整個社會沒有幫助,更遑論解決性別、人權、偏見等社會議題。所以,以豆導這件事來說,當事人與執法人員拼湊真相就夠了,群眾則是蒐集不同觀點比較重要。
劉仲彬說,「蒐集觀點能讓我們以後面對其他事情的時候,能夠更make sense一點,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偏頗情緒會增加,我們會更恨一個人,或者更加同情一個人,這對我們的情緒健康並不好,停留單一視野非常危險。」
另外,很少人會關心當事人心理,聽傳言、新聞就足以點燃他們的情緒,劉仲彬表示因為人們知道「了解」不會改變什麼,更不能挽回事情發生,「那為什麼要花心思去做一件讓自己不會好過的事情?所以在這裡,恨比理解更容易。」
除了豆導,最近虐童新聞也燒得群眾心裡火燎。劉仲彬分析群眾心理,他認為不管生出的仇恨、感嘆、同情都反映大家平常很少宣洩自己的情緒,「這是一種很明顯的投射,可能自己有類似的經驗。」
以投射來說,可能群眾過去發生類似的事件(譬如性騷擾、精神虐待等),卻從未發洩過情緒,積壓過久以為傷痛過去了,一旦社會發生類似的事情,群眾心底的傷口被揭開,就會下意識藉機大肆發表自己意見,「這種宣洩不是直接的,但他需要出口,而且宣洩很正常,沒有什麼不好,要看他用什麼形式表達。」
還有,有時候群眾接收的小道消息,其實很多都是從當事人周邊擴散出來。單一的角度加上消息來源,將會促發傳播速度,而一個個傳遞訊息的群眾就像糊塗小羊,成為輿論一員,「這就像有人背書,大家就更敢去擴散,其實根本不會去查證訊息的真偽、立論基礎堅不堅強,繼續傳播給其他人。」
再把單一觀點抓回來說,劉仲彬認為現今社會還有三種現象會加深混亂。第一是體制的支持,現在的社會氛圍容許每個人謾罵當事者,如果再加上掌握輿論的名人出來表達意見,那麼他將成為同溫層領頭羊,「反正有人先罵了,我再罵下去沒關係。」
第二即是對事件的偏見,不管性別、加害者或受害者,只要群眾認為「應該怎樣」、「不該怎樣」那麼討論無法持續,很難建立良性討論空間。第三點則是從眾,社會對犯罪動機想得很單純,劉仲彬說:「我們容易檢討肉眼看得見的,因為我們看不到別人腦中在想什麼,譬如女孩子外表引人犯罪,但是沒有檢討男生的狼性。不同觀點對大家真的很重要,對錯就交法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