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針走到十一點半,員工們魚貫進入廠區打卡,穿上必備的雨靴和不易沾味道的衣服,準備開始一天的拍賣工作。除了少部分契約的養豬場直接交由冷凍廠商,83%的毛豬會集中到肉品市場進行拍賣,從牧場到餐桌,如何達到供需平衡、穩定豬價,台灣23個肉品市場絕對是靈魂要角。
養殖場培育好的毛豬,約在6、7個月大時,會一車車送至肉品市場拍賣。獸醫確認健康無虞,一頭一頭依序出場,像是走秀一般走過半圓形的拍賣走道,肉商則要把握這短短10秒鐘,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藉由豬隻的體型和步伐判斷是否要競標、要用多少錢買下。
白天被買下的豬隻,會先送至繫留場,按照承購者的需求依序屠宰,晚間10點左右開始進行早市的屠宰,要送至黃昏市場的則會在中午開宰,切割前一樣先經過獸醫檢驗確認內部狀況,屠宰場再依盤商需求分切,最後分送至豬肉攤,等著大家來購買。
除了星期日休息,肉品市場每週一到六都準時拍賣,確保豬肉供應無虞。(攝影/周筠羚)
「肉品市場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維持一個公平、公開、公賣的平台,讓農民可以把豬賣到合理的價格,承銷人也會依據自己需求買到適合的豬隻。」臺中市肉品市場業務課課長蔡裕椿表示,肉品市場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調整供需平衡,讓雙方都滿意。如果當天叫太多頭豬,價格會崩跌,豬農賠得慘兮兮;如果豬隻數目叫太少,供應量不足、價格太貴,換承銷人和消費者哀聲連連。
雖然主要業務是拍賣豬隻,但如何跟人互動才是重點。蔡裕椿笑稱,對天天都到肉品市場報到的老手肉商而言,年資較淺的自己根本是小毛頭,現在熟悉業務,可以找到比較好的平衡和供需雙方溝通,剛來的時候肉商看你不懂,會大小聲、拍桌叫囂,「一開始會怕,沒事為什麼會生氣,後來發現大家就是蠻熱情的、很直接,前面只是『演習』嚇你一下,沒事就走了。」
一樣面對超接地氣、有話直嗆的承銷商,第一線的拍賣股長林建成倒是很淡然。他在肉品市場30個年頭,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以前系統老舊,拍賣到一半電腦還會當機,承銷商現場火氣一來,罵髒話只是基本,有時還會有鞋子、寶特瓶像流彈般掃射。身在戰場的他,選擇淡化情緒,盡力做好份內工作,「你越不理他們,他們越吵不起來。」不過隨著拍賣系統科技化,加上民風改變,大家開始重視禮貌,這種火爆場面現在已經很少看到。
經由肉品市場公平、公正、公開的拍賣,才能維持豬肉價格穩定。(圖片提供/陳柏吟)
當完兵就進到肉品市場當臨時工,一路苦幹實幹埋頭學習,林建成現在已經是負責全場管理的股長,提起拍賣經驗頭頭是道。過去,他也曾經遇上一天有6,000頭豬要拍賣,大家加班到半夜兩點還是賣不完,只能留著隔天繼續賣。蔡裕椿補充,現在配合農委會的調配會議,還有長期累積下來的經驗,平均一天會進兩千多頭豬,視節日氣候微調,不太會發生這種情況。
不論在前場拍賣,或是後場趕豬、分組、分類,林建成都秉持著「盡全力完成每個工作」的信念,沒有什麼喜歡不喜歡,只要交到手上辦好就對了。他說,肉品市場聲音大、人口複雜、味道不好,有時還會被豬咬,在這裡工作最需要「忍耐」,但優點是上下班時間固定、福利好,公司該給的就給,對他們這一代人來說,吃得飽、穿得暖,求一個穩定就很夠了。
確認繫留場內豬隻狀況,十二點準時開始拍賣,林建成站在柵欄邊緊盯全場,一頭頭毛豬依序打印、排好順序然後秤重,最後走上圓弧形走道;承銷人目光如炬,手貼在按鍵上蓄勢待發準備競標,電子版上數字迅速跳動,肉品市場的一天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