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童年的糖果,你會想到什麼嗎?盒裝的森永牛奶糖、糖果罐,又或是年輕一點的Hi-chew,這些都是每代台灣人的共同回憶。你可能會以為,這些來自於日本的舶來品,存在台灣的時間並不久。其實森永牛奶糖已經默默存在台灣一百多年,一世紀前的它,見證台灣走入現代化社會。
明治後期開始,因為日露戰爭(日俄戰爭)的成功,日人飲食更趨洋化,營養、衛生、保健的觀念深植人心,酪農產業也逐漸興起,飲用牛乳和牛乳製品成為風潮。菓子中加入牛奶的概念與簡便的包裝,讓森永在1914年的東京大正博覽會一戰成名,從此森永牛奶糖,成為森永製菓最重要的產品與招牌。
森永牛奶糖宣傳車。(圖片來源/翻攝自台灣森永官網)
在內地日本本島的生產規模逐步完善後,森永製菓開始往海外發展,同樣是日本治理下的台灣,就成了拓展海外市場的首要目標。一開始以寄賣的形式銷售,例如辻利茶舖、石黑商店、吉野屋等等販售日本菓子的商店,或是販售台式糕餅的寶香齋、新復珍也有,森永製菓也開始在台灣報紙上刊登廣告。
森永牛奶糖一開始的廣告對象,其實是以成人為對象,主打可以戒除菸癮,並且聘請相撲選手擔任品牌代言人,塑造運動員愛用的營養補充品形象,後來也推出主打健康的乳酸菌飲料。
(左)日治時期森永相撲運動員廣告。(圖片來源/台南新報);(右)以菸草替代品為號召的森永牛奶糖廣告。(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為了搶佔市佔率,森永在台灣推行了大量的藝文活動,例如為了宣傳新口味的薄荷牛奶糖,大正四年在台北朝日座電影院推出活動,持售價10錢的牛奶糖包裝,即可免費入場觀看電影。(換算當時物價與薪資,10錢大約是現今200元新台幣)
購買商品就可以免費觀賞最新電影的作法,後續也被許多製菓業使用,諸如以香蕉糖和牛奶糖為主打的高砂製菓,或是現在主打Pocky系列的江崎固力果,都曾經使用相同的宣傳方式。這些製菓業與台灣文化協會低價巡迴放映電影的美台團,都對當時台灣的影視環境有不小的貢獻。
(左)森永牛奶糖藝術展覽會。(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右)日治廣告森永薄荷牛奶糖。(圖片來源/台南新報)
因為日本連年征戰收購米糧,造成日本內地米價高漲爆發米騷動,又遭遇關東大地震,使得日本陷入經濟危機的困頓。台灣卻因為稻種改良和水利設施的擴建,稻米產能大增,許多蔗農可以改種稻米銷往日本內地本島,開啟了蔗農不再受制糖會社剝削的「米糖相剋」時代。
森永製菓因為日本經濟危機受到重創,臺灣製糖也為了解決米糖相剋造成的困境,決定開始多角化經營,其中一個項目就是投資資助森永製菓。這成功解決了森永製菓的財務困難,森永製菓隔年在台灣開設了直營店,也逐步將原料生產轉移至台灣。
隨著二戰的進展,蔗糖成了重要的戰爭物資,大量被提煉成酒精,以彌補缺乏石油的航空油料缺口,台灣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重要的航空據點,因此陸續遭受到盟軍戰略轟炸。最終日本戰敗,台灣被盟軍交由中華民國政府代管,等待盟軍與日本政府協調終戰處置,日人陸續被引洋回本島,森永製菓在台的相關產業也做為日產的一部分被劫收,消失在台灣的歷史之中。
1961年以台日合資的模式,森永製菓在台創立子公司「台灣製菓股份有限公司」,森永製菓重新回到台灣。在日治時期的競爭對手,江崎固力果則是選擇往泰國發展,高砂製菓完全消失在台灣,明治製菓則是一直到1986年才在台灣開設台日合資公司,新高製菓則是返回日本後,在1971年終止營運。
一盒小小的牛奶糖,其實也蘊藏了許多課本上不曾記載的歷史脈絡,台灣的歷史演變,因為戰亂和獨裁殖民,在歷史的延續上,被切開了一個巨大的傷痕,唯有了解歷史真相,這個傷口才有癒合的可能,希望你能喜歡,這些屬於台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