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潘盟元專欄|最時髦老街迪化街 老店美食從南吃到北

    2019-06-19 13:56 / 作者 潘盟元

    位於大稻埕商圈的迪化街,是台北市碩果僅存、建築保留最完整的老街。提到迪化街,大部分人可能直覺聯想到農曆春節前的年貨大街活動。這個1996年舉辦至今、台灣最著名的年貨大街,成功將原本中盤商交易為主的迪化街商家,轉型為一般消費者都能光臨的門市,為迪化街的復甦運動,做了個漂亮的起頭。


    接著,配合政府的都市再生計畫,在保留歷史建築的原則下,除了專售南北貨、中藥材等在地商家的原地轉型,還吸引新創品牌、藝文工作者與青年頭家的進駐,讓迪化街成為新舊交雜,最時髦、新潮的老街。



    搭捷運到迪化街有兩個選擇,可以選擇北門站出站,沿著民生西路以南的迪化南街進入,靠近「永樂市場」、「霞海城隍廟」與古蹟建築「屈臣氏大藥局」;又或是自大橋頭站出發,從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北街逛起,先經過「迪化街207博物館」、90年歷史的「林豐益商行」等。一般人通常會以距離遠近作為判斷標準,但我卻是依靠「食慾」作為地圖導航。

    從捷運北門站沿著民生西路以南的迪化南街進入,會先看到永樂市場、霞海城隍廟與屈臣氏大藥局等地標。

    我最常從北街進入迪化街,雖然這裡比起南街人潮較為冷清,但今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薦的賣麵炎仔就位在這一區,從大橋頭站步行不到10分鐘距離。有80多年歷史的賣麵炎仔,設立在舊式公寓的一樓,門口有一排高聳路樹,裝潢簡單、乾淨,還有冷氣與電風扇降暑氣。非吃不可的除了油麵、米粉等主食,還有琳琅滿目的小菜,紅燒肉、鯊魚煙、白切雞與各式各樣的豬內臟黑白切,味道純粹、古樸,沒有譁眾取寵的調味,吃得出新鮮原味,豬內臟的腥臭也去除得很好,再加上價格親民,吸引周圍居民天天報到,必比登的推薦不過是錦上添花。

    除了常上媒體版面的幾家店外,還有不少被埋沒的美食,同樣擁有不少愛好者。

    若受不了樹蔭下聞名而來的排隊人龍,我建議不如勤快點,改到慈聖宮吃小吃。與霞海城隍廟、法主真君廟同列大稻埕三大廟宇的慈聖宮,門口聚集多家小吃攤,許多攤位都有數十年歷史,有些甚至已讓第三代接棒。一如其他廟口小吃,慈聖宮廟前小吃販售道地台灣庶民美食,許家豬腳麵線、葉家肉粥等,都是媒體報導的美味,而被埋沒的吻仔魚炒飯、黑白切、四神湯、排骨湯等等,同樣有大批擁護者。



    這裡最特別的,是不一定要擠在小吃攤前的位置,吃完一家換一家。這裡可以一口氣點完想吃的,再到廟口廣場找個空桌坐下,在百年榕樹下乘涼,聞著廟宇裊裊飄散的檀香,一口小吃、一口沁涼啤酒,絕對是人生一大快事。

    這家民國60年開幕的老字號小吃攤,土魠魚羹尤其讓人心心念念。

    但別以為南街就沒有吸引人的美食,在永樂市場旁的台南土魠魚羹就是讓我心心念念的美味。這家主打昭和46年開幕(民國60年)的老字號小吃攤,也許是受到日本職人文化的影響,日復一日維持著種類單純的菜單—炸魚卵、滷肉飯,以及主角土魠魚羹。招牌標示著台南口味,那就等於標示著甜度與鮮味等特質。特製的扁魚酥、蒜酥與大量白菜一起熬煮而成的高湯、加入炸得酥香的土魠魚塊,從點菜到上桌不到一分鐘,卻是濃縮一甲子經驗的美味。



    永樂市場內的丸隆生魚行也是不能錯過的美食,近幾年甚至外國遊客駐足,成為迪化街的必訪景點。丸隆生魚行的老闆從市場賣魚起家,找來飯店退休的主廚合作,除了提供最新鮮漁獲,還有鮑魚、海膽等高級食材,煮得軟爛、魚卵飽滿的香魚也是饕客必點。鮪魚、紅魽、海鱺等生魚片用料毫不手軟,完整包覆醋飯,每人消費滿200元還提供免費的味增湯,魚肉、豆腐等用料同樣大方,是經濟實惠的美味首選。

    丸隆生魚行不僅經濟實惠,漁獲用料也都十分鮮美。

    在長約800公尺的迪化街上,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古式建築,包含閩南式建築、洋樓式樣建築、仿巴洛克建築,以及現代主義建築,在這些風格迥異的建築裡,不只「孔雀餐酒館」、「爐鍋咖啡廳」、「中式糕餅店合興壹玖肆柒」等打卡名店隱身其中,還有許多特色小店等著遊客發掘,找個假日來迪化街走走,不只能滿足口腹之慾,還能消磨一整個下午,絕對值得。


    潘盟元|太報專欄作家

    生於埔里小鎮,高中離開至今快要三十年,對於味覺非常敏銳,喜歡品酒,爬山,運動,也經營自己的美食部落格「JP愛分饗」,自認是一個不認真寫文章,卻花很多時間做菜給朋友吃的人,對於料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樂於分享生活及交友。


    潘盟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