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城市樹木悲歌3-2】愈來愈熱卻繼續砍樹移樹 台灣都市「不健康」關鍵曝

    2023-05-02 07:10 / 作者 洪敏隆
    樹木遷移後,很多不是來到天堂,而是墳場。廖瑞祥攝
    「熱得紅通通、搶救綠油油」刻不容緩!夏天愈來愈熱,身在都市的人們感受更加強烈,都市水泥化開發是造成熱島效應的原因,國外研究綠地覆蓋率要達到20%才足以為城市降溫,維持居住健康的指標,但是台灣六都平地的綠覆率不僅都低於10%,與標準值相差甚遠,卻持續因公共工程或建設開發,持續有樹木被砍伐或不當移植死亡。

    樹木被稱為「大自然的空調」,但是都市的樹木被大量水泥建築取代,水泥建築沒有散熱功能,面積廣闊的柏油、混凝土路面在白天吸收大量的熱,加上大量空氣污染物阻礙地面的輻射熱,還有冷氣機放出的熱氣,都造成都會區猶如罩上圓形熱氣屋頂,這就是熱島效應,在台灣,約有70%的居民住在受熱島效應影響的都會區。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及日本科學技術院都曾研究發表,城市綠覆率達20%以上,是維持居住健康的指標,30%以上是城市綠化政策的理想值。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及歐盟地平線基金會共同研究,在今年(2023)1月31日發表在《Lancet》(刺胳針)雜誌的論文指出,如果把城市樹木覆蓋率增加到30%,可將城市溫度平均下降0.4°C,進而讓夏季死亡人數減少近2%。

    在台灣,林業試驗所2020年暑假也採用微氣候監測儀器觀測都市公園內外的微氣候差異,發現台北植物園內的林下平均溫度低於周邊道路約2℃,顯示都市林有明顯的降溫效果。

    因應熱島效應,需要更多的綠覆率才能降溫。廖瑞祥攝


    六都綠覆率都不到標準值一半 新北最慘相差10倍

    然而,在台灣就連達到可維持居住健康指標的城市綠覆率20%的一半的城市都沒有,根據《110年營建統計年報》資料,全台灣的城市綠覆率都相差甚遠,六都只有高雄的8.6%表現最好,其他五都均不及5%,新北市甚至敬陪末座只有1.4%,更諷刺的是,這項統計還是把廣場、兒童遊樂場、體育場所面積都納入的「灌水」數據。

    六都綠覆率現況。太報製表


    但是,都市樹木並沒有因為熱島效應持續「發燒」而得到「拯救」,台灣各地持續推動的公共建設,首當其衝的就是老樹,不幸的是遭到砍除,相對「幸運」的則是枝幹都被砍掉,剩下光禿禿的身軀,被怪手等器具從土裡連根挖起,離開住了少則30年、多則50年的家。

    2021年7月,台北市捷運局為了捷運北環段在士林區中正路的潛盾式施工,在學者專家背書下,以「主幹彎曲、損傷腐朽、盤根、生長勢衰……」等理由,逕自砍掉43棵行道樹,另有6棵採移植方式,原本林蔭大道一夕之間毀容,由於事先沒有跟地方溝通,曾引發當地民眾及民代抨擊。

    樹木移植死亡原因。太報製表


    「移除比移植還要省時、省成本!」台灣樹人會秘書長潘翰疆點出施工單位的心態問題。

    因為「台北市樹木申請遷移及移除作業要點」第6條有很大漏洞,當樹木要移除只要簽報市府核准,因此只要公文找到願意配合的專家背書「樹木已經損傷」就可過關;反觀樹木移植必須送移植計畫書給主管的公園路燈管理處實質審查,且一次若移10棵以上還需要邀請學術單位或專家學者協助,還要上網公告,資訊公開,對開發單位來說,砍樹被罰不痛不癢的錢比較符合「經濟效益」。

    土城金城路移植到土城機廠的樹木死狀慘烈。廖瑞祥攝


    移植未依標準作業 樹木像遭凌遲虐死 

    「沒有在當下遭到砍除而採移植的樹木,不一定比較幸運,有的像是遭到凌遲虐死!」

    《太報》記者4月12日跟著潘翰疆及土城護樹志工林裕盛來到捷運土城機廠,那裡是捷運萬大樹林線二期工程植栽移植先期工程,包括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樹林區中華路、大安路需要遷移逾500棵行道樹的棲身之處之一,怵目驚心的是大約移植至該處約200棵的樹木,已經約有四分之一計50棵的樹木,在移植短短還不到半年到1年時間,就已經宣告死亡。

    潘翰疆指出,原本在金城路上的這些樹木,樹葉翠綠茂密,在移植前就已經遭到不當對待,過度修剪只剩光禿禿的枝幹,移植過程也沒有依照規範,只求快速遷移,又缺乏審慎的移植選址評估及未落實追蹤、保活規範形同虛設,「樹木移植到的地方不是天堂,而是墳場!」

    金城路綠意盎然的現況,但有很多樹木未來也要遭到移植。廖瑞祥攝


    「樹木移植就跟人類動器官移植手術一樣,是需要很嚴謹的複雜度,即使器官移植找再厲害的醫生,花再多的錢,也是有失敗的機率。」台灣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藉此比喻樹木移植必定存在的風險,「更何況移一棵樹應該需要20萬元才能移活,但工程預算壓到只有2萬元,樹木怎麼活?」、「至少該有半年的準備期,結果卻只給1個月工期就要完成,樹木移植會被好好對待嗎?」

    潘翰疆說,雙北對於移植樹木都有法令相關規定,包含斷根、養根、移植時包土球都有明確規範。30公分以上樹徑的大樹,斷根作業至少2次以上,每次必須間隔3個月,且最後一次斷根還要等待約30至60天鬚根長出,待根系恢復生長後才能挖掘移植,「但是公共工程趕施工時效,移樹常只斷根1次而已,而主管機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人告發不會主動查核。」

    樹木移植案例統計 10年存活僅剩1成

    台北市捷運局表示,與發包的移植廠商都有簽約,移植樹木都有一定的保證存活率,若未依符合要求標準,都會依約處理。對此,潘翰疆吐槽,保活率應該是要看樹勢是否良好,但政府判定保活標準是有長葉子就算,但那都是發育不充實的徒長枝,樹木就跟住在安寧病房沒兩樣,都已經奄奄一息,政府算法還是活著。

    移植樹木很多長的芽枝是不健康,也難存活,卻在認定上被認為是存活。廖瑞祥攝


    樹木移植的存活率,政府相關單位並沒有公開完整的數據,但從早期公開的數據顯示存活率並不高,例如1994年苗栗台三線拓寬工程,有近200棵老樟樹移往他處,但是3年內樹木死掉3成,10多年過去也只有22棵活下來,存活率僅11%。2006年為開發台北大巨蛋,松山菸廠內總共780棵樹被移植,其中384棵老樹移往寶湖國中樹木銀行,兩年後有103棵樹枯死。

    「因為公共工程都有工期壓力,導致無法堅持需要的移樹品質,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非必要不要動移植的大手術」,莊傑任強調:「關鍵在於施工規劃設計時,有沒有善盡研擬迴避方案。」

    高雄市政府規劃的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聯外交通改善方案,要在小港的沿海路、中鋼路開闢連外貨櫃車專用道,因道路拓寬需求要移植破壞原本可淨化小港工業區汙染的空氣,並提供機慢車騎士遮蔭的林蔭大道,影響約2700多棵種植25年以上的樹木。

    交通改善非得砍樹?專家研究可共存

    莊傑任批評,高雄市政府要花16億元的拓寬道路工程,實際都沒有好好做研究,交通部運研所曾做交通影響評估,到2031年七櫃服務全開的情況下,只要改善沿海二路瓶頸路段就可以達到一定的交通道路服務水準,沒有必要全線拓寬,而且這只是國道七號完工前的6年過渡的暫時性替代道路改善工程,高市政府這麼做,不只是浮濫運用預算,也導致很多樹平白被犧牲掉。

    高雄小港路因為拓寬工程,大批樹木要被移植。森林城市協會提供


    莊傑任為了保護樹木,專心研究道路設計,並且與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提出新方案的專案報告,他指出,高市府版本的貨車、客車、機車等三車流版本不僅無助改善交通,甚至增加交通安全事故風險。

    他們提出的二車種分流,貨車走內線、客車、機車走外線,由於客車尖峰與貨車尖峰是錯開,客車尖峰開放走內線,就可以解決上下班交通需求,「城市有多元需求,為了交通順暢及安全,不得不退讓移植部分樹木,但只要肯深入研究評估,就可將衝擊降至最低,保住景觀、環境,創造多贏。」

    高雄市交通局強調,即使國七完成,現有的沿海路路型改造,仍具有區域性紓解交通的功能,對於需要移植的樹木,也會計畫尋覓適合地點種植。

    國有地標售蓋新建案 很多老樹面臨被砍移命運

    除了公共工程開發,國有財產署標售公有地給建商,則是另一種既有老樹面臨移植或被砍除的困境。

    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87之1號、鄰近紀州庵的施洛德花園,是國有財產署空地,長期由民間租作收費停車場,幾年前在業主停止承租經營後,當地的河堤里里長鄒士根向國有財產署申請將該地交由里辦公處,並爭取到補助款項,進行「扭轉施洛德文學花園計畫」。

    台北市同安街的施洛德花園前有3棵老樹,其中一對茄苳夫妻樹,是列為受保護樹木。洪敏隆攝


    施洛德花園空地上有3棵大樹,其中兩棵茄苳樹樹型優美、是許多鳥類生物的棲居之地,兩棵老茄苳緊繫著它們與社區的情感與日常。

    不過,去年(2022)5月國產署將施洛德花園的空地標售地上權70年給建商,社區居民組成搶救施洛德花園老樹行動聯盟,與台灣樹人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等公民團體共同發起「同安街施洛德花園黃絲帶護樹護公有地」活動,訴求「搶救同安百年茄苳夫妻樹」、「反對公有土地不當賤賣」、「開發商留下老樹與社區空間」,居民希望希望在水泥都市中,保有稀有的綠地與濃密的綠蔭。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劉柏宏表示,公有地是全民資產,政府應針對市區公有土地,評估留設作為公共設施用地,例如都市公園綠地,以緩解都市熱島效應,並提供民眾生活可及的綠化環境。

    公有地大行動社群參與者劉哲瑋指出,盤點台北市公有空地數據與線上地圖,可能有 1.9 公頃現況綠地以及至少50棵以上的大樹,因為開發而消失,北市府應更積極爭取國有空地保留作為城市公共綠地。

    台灣城市需要更多綠地,才能降溫。廖瑞祥攝


    潘翰疆建議,現在包括保留文化資產或設置停車場有給予容積獎勵,建議在綠島效應下,應該將保留老樹也納入容積獎勵,藉此誘因鼓勵建商保留樹木空間做規劃設計。

    砍伐一棵樹或錯誤移植一棵樹,在城市發展的脈絡裡,是劃下一刀很深的傷痕,台灣對待城市樹木必須有更前瞻更審慎的態度,避免錯誤的政策,才能建構更加健康的城市環境,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

    洪敏隆 報導
    出版時間:2023-05-02 07:10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