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異味性皮膚炎抓到破皮。雙和醫院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困擾,一名1歲多男童因此搔癢難耐,將稚嫩皮膚抓到破皮流血,甚至引發傷口發炎、流膿等細菌感染;醫師建議,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並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以免抓傷,藥物則是以類固醇藥膏及抗組織胺等藥物為主,最重要的是即早發現、即早治療。
雙和醫院小兒部過敏氣喘免疫科專科醫師呂孟哲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最早可能在嬰兒2個月到6個月大時就發生,約占小兒人口總數的10%左右,最要注意的是別不斷搔抓,否則傷口只會更惡化。
呂孟哲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過敏性體質,往往可從家族史發現,通常與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或過敏性皮疹等過敏症狀有關,搔癢難耐是異位性皮膚炎最明顯的症狀,幼童的皮膚較脆弱且敏感,常因水泡抓破、磨破後產生糜爛、滲液結痂的情況。
搔癢帶來的不適容易讓幼童、家長情緒失控,更嚴重的後果是,長期下來易引發皮膚損傷、脫皮及苔蘚化等病灶,甚至導致皮膚功能的失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調,或常見續發性病毒、細菌、黴菌的皮膚感染。
孩子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呂孟哲建議,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並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以免抓傷,平常照護上,盡量避免悶熱、流汗,保持乾燥、通風與涼爽的環境對抑制發作相當有幫助。但皮膚也得注意保溼,過於乾燥的皮膚在接觸過敏原或病菌後,發炎情況將更惡化。
呂孟哲提醒,藥物治療部分,目前大多以類固醇藥膏及抗組織胺為主要方式,但家長們會關心長期用藥對幼童造成的後遺症,像是過多的類固醇暴露,對肝、腎等器官的負擔,或是影響生長發育,變胖、長不高、皮膚萎縮變薄等,因此,也可視情形考慮生物製劑,無論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