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看護協助失智長者生活起居,陪伴日常照護。資料照
逾80歲長者聘請外籍看護免經巴氏量表評估的新制自8月上路,截至月底已有約3215人申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處長陳俊佑今(15)日指出,政策可讓輕度失智者及早獲得陪伴與協助,但也引發對中重度失智者照護人力不足的擔憂,呼籲政府擴大外籍來源與本地人力培訓,並推動社區延緩失智失能策略。
勞動部長洪申翰日前接受媒體聯訪時指出,修法後申請外籍家庭看護的人數,截至8月29日為3215人。由於新制才上路約一個月,部分長者可能仍在準備文件或洽詢仲介公司,因此實際申請情況與趨勢,仍需一段時間觀察,才能形成完整輪廓。
陳俊佑說明,政策優點在於可讓輕度失智者及早獲得陪伴,但重度失智者往往伴隨精神症狀與行為問題,照護難度高。外籍看護多為女性且體力有限,在供給不足下可能出現「挑案」情形,挑選較容易照顧的長者。目前雖未大規模發生資源被排擠,但確實存在相當風險。
他舉例指出,宜蘭就有外籍看護因交通與時間成本高,加上體力負荷較大,出現要求加價或轉往台北服務的情況。雖服務端尚未接獲大量正式抱怨,但實務案例已浮現加價與選擇性承接的徵兆。
陳俊佑也強調,不僅是失智者,其他各類照護需求者也存在人力需求,而本地照護人力長期供給不足屬結構性問題。部分本地人不願從事照服員工作,主要因工作需「把屎把尿」、協助洗澡、清掃整理等,心理與體力門檻高,;尤其社會觀感與工作內容接受度也是障礙。
他指出,隨著人口持續老化,長者平均壽命延長,失智症盛行率約為13%,且失智人口將持續增加;少子化導致勞動人口萎縮,長照人力缺口將擴大。建議政府應擴大外籍來源國及總量彈性,強化本地人力培訓與留任,並推動社區延緩失能策略,以提升失能及失智者生活品質。
此外,陳俊佑強調,延緩失智失能關鍵在於睡眠。充足睡眠是預防失智、維護大腦健康的首要因素,搭配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可提升健康行為。但年輕族群雖運動習慣改善,對睡眠與飲食仍重視不足,且工作壓力與時間分配不當也會影響健康。
《太報》關心您
‧張老師專線:1980
·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