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健保30年改革仍艱難!財政專家:三次調漲就有2人下台 只有這位例外

    2025-02-21 14:33 / 作者 游騰傑
    「健保30週年永續研討會」開幕,李明亮致詞。廖瑞祥攝
    健保今年邁入30週年,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變革與少子化導致的工作人口下降,健保收入長期仰賴經常性薪資與政府撥補,使「健保是否調漲」成為每年都會討論的議題,回顧健保過去調漲三次,下台了兩位時任衛生署長,僅有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因還在處理新冠疫情,才沒有因漲保費下台。在今年健保30週年研討會上,財政專家連賢明、韓幸紋等人呼籲政府應更勇敢地推動健保改革。

    由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TSEF)、台灣研究基金會、台灣健康保險學會(THIA)及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共同舉辦的「健保30永續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探討健保支出與收入的挑戰。

    政治大學財政學教授連賢明指出,健保透過總額制度控制支出,從保險角度來看雖具成效,但也衍生出諸多問題,特別是醫療服務的可近性與負擔能力。目前台灣自費醫療的比例已回升至健保開辦前的水平,高達三成。

    在健保收入方面,主要方式無外乎提高費率或擴大費基。然而,由於調整健保費率向來具有政治風險,歷屆政府多不願輕易推動改革。連賢明直言,過去幾次費率調漲皆伴隨政治人物下台,例如時任衛生署長李明亮、楊志良皆因健保改革請辭,而最近一次健保改革是前衛福部長陳時中,隨後解釋原因「當時因為處理新冠疫情,沒辦法下台」,語畢後引起台下哄堂大笑。

    連賢明進一步分析,由於少子化影響,台灣工作人口減少、退休人口增加,使「經常性薪資」作為健保課費基準的模式加重年輕人與低收入族群的負擔。他建議政府應考慮其他增加收入的方式,如開徵糖稅、酒捐、碳稅,甚至提高營業稅,以分擔財務壓力。

    此外,他也提出三大方向來優化健保財務,包括訂定基礎保費,讓所有人不論所得高低皆需繳納一定額度的健保費;考慮課徵財富稅,以平衡薪資稅負擔;研議商業保險與健保的整合。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韓幸紋則表示,目前健保制度以財源自給自足、隨收隨付,但這使得費率易受人口結構變化影響。他指出,健保被保險人口分為六大類,課費基礎主要來自經常性薪資,但這種計費方式會帶來世代負擔不均的問題,工作人口壓力加重,低所得族群則面臨公平性挑戰。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則指出,若健保僅以「量入為出」的方式運作,將導致醫療資源短缺,例如兒科與護理人力不足,進而影響醫療品質;但若改為「量出為入」,醫療需求將不斷擴增,收入恐怕永遠無法跟上。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