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G20峰會期間會面。路透社
美國本月15至17日將在舊金山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美方積極安排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峰會期間會面,但中國尚未鬆口證實出席。《日本經濟新聞》華盛頓分局局長大越匡洋撰文指出,在拜習會之前,美國應該捨棄對中國的3個幻想。
大越匡洋的文章今天(11/3)刊出,首先提到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猝逝。李克強死訊傳出那天,中國外事辦主任王毅正好訪美,與美國總統拜登、國務卿布林肯、國安顧問蘇利文等人會面。
在國務院記者會上,王毅說,「中美需要對話。我們不只要重啟對話,這對話也應該應該要深入且全面」,才能夠減少誤解和誤判、尋求更多共識,展開互利合作,目標是「穩定中美關係,回到健全、穩定和永續發展的軌道」。
大越匡洋說,聽了王毅這番話,他認為美國應該要告別對中國的幻想、正視眼前的現實。
幻想1:以為中國在國際議題上會和美國合作一名參與和王毅對話的美國高層官員說,美方施壓中國對中東議題上採取更多有建設性的行動,希望中國運用其對伊朗的影響力,讓伊朗不要插手以四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的戰爭。
2023年10月26日星期四,中國外長暨外事辦主任王毅(左)訪美國國務院,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美聯社
但期望中國在以巴衝突上代表拜登政府去向伊朗闡明立場,這是不現實的;這樣做對中國似乎沒什麼好處,除了預防中東能源供應鏈被打亂。
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庫伯(Zack Cooper)對此也有類似質疑。庫伯認為,「我們已經看到,中國會用任何他們可以做到的方式,去削弱美國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至於拜習會,庫伯說,可能只會有一些小成果,例如恢復美中軍事對話、增加直航航班。
即使是美國也沒有完全一致支持以色列,民主黨內的進步派和年輕人要求停火,拜登的支持群眾發生分裂。而在國際上,以色列對加薩強力空襲報復,引起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越來越多批評,其中不少國家都有大量的穆斯林。
拜習會上可能討論更多國際議題,這可以讓外界再觀察中國是否有意願、或有能力認真和美國合作。
幻想2:以為中國會維持「改革開放」的道路1970年代末,中國剛走出文化大革命的災難,開始反思文革十年浩劫、以及對前領導人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時任領導人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轉向追求經濟繁榮,力求餵飽人民,共產黨的統治才能合法合理。中共當時也逐步建立集體領導制,透過「制度化」減少決策和權力上的不穩定性。
但近10年來,局勢已經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習近平2012年掌權以來持續鞏固權力,2018年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修憲將「習思想」寫入憲法序言,成為歷史轉折點。
大越匡洋提到,李克強期望中國繼續走在改革開放的路線上,他的猝逝顯示這個「改革開放」可能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小插曲。李克強是不是一個改革家,還有待爭論,但重要的是,他是現今許多中國人的寄望,人們盼求著有人能夠理解、為他們說出對整個體制的挫折。
中國官媒央視10月27日晚間6時半正式公布李克強的訃告。路透社
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位於安徽合肥的老家前堆滿了悼念花束。美聯社
幻想3:以為中國領導人和美國領袖的思考模式類似大越匡洋說,停止幻想中國領導人和美國領袖有一樣的思考邏輯,或許就是舉行領袖會談的意義。如果這場會談的目標是減少溝通不良和誤解,就必須先意識到,中國的治理和決策結構,與美國完全不同。
「制度化」可以確保一個國家的行為是可預測的,但中國的「制度化」趨勢已經停止了,現在的趨勢是人治,這代表和中國交手時,可能很難避免遇上中國決策行為發生不穩定和不確定的情況。
例如10月25日,習近平溫情歡迎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到訪;紐森是民主黨看好的領袖接班人,未來可能競選總統。不過前一天晚間,中國軍機才在南海上空做出危險舉動,逼近美軍軍機。
大越匡洋指出,中國經常把國內和國際上的問題歸咎於美國,不過,中國也需要加強與美國的對話。中國官媒《人民日報》10月31日一篇評論呼籲促進中美關係,但不忘把美中關係的惡化歸咎於美國、對中國的理解不足。
大越匡洋表示,美國在這次拜習會的目標之一,應該要糾正中國稱美國「正在衰敗」的說法。拜登政府總是喜歡把美中關係描述為「競爭關係」,但競爭關係只是一種情況,不是一種策略;美方官員經常說「管理競爭關係」,透露出「只要美中關係不惡化就可以了」的思維。
「理解對方、和同情對方,是完全不同的事」,大越匡洋寫道,美中透過拜習會可以達成的第一要務,應該是去認識對方究竟站在什麼立場,這應該比發表一堆華而不實的聲明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