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8月5日基隆港貨櫃碼頭。路透社
台灣持續擴大與全球貿易夥伴的關係受阻?日本媒體今日(10/12)透露,台灣與加拿大、澳洲、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簽署貿易協議遭到「冷眼相待」,反映出各國與台灣在美中兩股力量尋求平衡之際面臨的僵局。
包含政府官員在內的多名知情人士向《日經亞洲》透露,台灣多年來積極推動與多國簽署貿易協議,譬如與澳洲簽訂全面性或特定領域的貿易協議,與加拿大建立經濟合作框架,與日本達成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以及與紐西蘭更新貿易協議或簽訂特定領域協議。
知情人士還指出,台灣同時正與東南亞至少4個主要經濟體洽談經濟合作或投資條約,但兩名匿名知情人士透露,幾乎所有國家都對台灣這一亞洲晶片強國冷眼相待(cool reception)。報導認為,缺乏實質進展是對總統賴清德領導的政府來說是一個挫折。
更廣泛而言,這場僵局反映出台灣正努力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及其關稅政策塑造的世界秩序,以及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等兩股力量間尋求平衡。知情人士表示:「在川普為國際貿易秩序和美國帶來不確定的情況下,各國正持續談判並達成協議,但台灣並未被納入其中。」
兩名知情人士指出,儘管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正努力轉向亞洲,以減少該國對美國的依賴並緩解與川普的摩擦,但加拿大遲遲未與台灣簽署一項今年4月加拿大大選前已談妥的貿易協議,引發我方擔憂渥太華政府可能退縮。
對此,加拿大外交部發言人向《日經亞洲》表示:「加拿大秉持『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維持非官方但珍視的經濟及民間交流。」
中國警告相當於外交封鎖 菲律賓展現對台互動意願但知情人士指出,菲律賓近期展現與台灣互動的意願實屬例外。馬尼拉與北京目前在南海存在激烈領土爭端。該人士稱:「在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對與台灣合作更為開放。雖然尚未正式討論貿易協議,但有理由保持樂觀。」
今年8月卸任駐歐盟代表的前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表示,台灣在簽訂貿易協議上面臨「巨大挑戰」,其難度甚至超過投資協議,因為中國實施了相當於外交「封鎖」的措施,警告與台灣談判的國家不該表現出對台灣行使主權。
李淳指出,美國對友邦與敵國同時加徵關稅的做法,已使許多國家更趨謹慎,認為「當前局勢如此混亂,或許不是破壞與中國關係的好時機。」
近年來,台灣的出口重心已從中國轉向美國,但川普政府8月起對台灣產品課徵20%關稅後,新措施已為台灣經濟蒙上陰影,目前台灣正與美方進行談判,表達希望與美國建立高科技戰略夥伴關係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