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將關閉14個資料庫,恐衝擊我國氣候、氣象觀測研究準確度。翻攝自NOAA網站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預告將於今年5月底關閉14個涵蓋海洋、地震、河口等領域的重要氣象資料庫,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國際關注。中央氣象署長呂國臣今(4/23)坦言,此舉將削弱全球氣候監測與預報能力,台灣在科學研究、預測精準度與能源基礎建設安全等方面,恐怕都將受影響。
NOAA長年提供大量高品質的觀測資料,包括聖嬰現象、海底地震與火山活動的即時資訊,是全球研究氣候變遷、自然災害與能源設施安全的核心依據,一旦關閉之後,未來也不再對外開放存取。
呂國臣表示,這些氣象與氣候監測資料是建立在國際合作、各國共享基礎之上,美國的影響力向來位居前列,一旦美方確定停止開放,全球將出現資料斷層,導致預報模型準確度下降,科學研究進度受阻,「我們不樂見這樣的情況發生」。
呂國臣提到,NOAA在太平洋海域部署多項關鍵儀器,是監測聖嬰與拉尼娜現象的重要基礎,這些數據直接影響全球氣候預測與區域性天氣警報的發佈效率。
他也補充,政府與NOAA之間有簽署數據交換與科研合作協議,目前尚未聽聞影響台美合作的具體改變,政府層級的作業和科研應會持續影響,但對於學術單位而言,仍須倚賴高品質的歷史與即時觀測數據,未來恐因取得限制而陷入研究困境。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羅敏輝指出,研究人員依賴NOAA資料追蹤熱浪、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變化,同時分析長期氣候趨勢,探討全球暖化衝擊等問題,若失去這些資料庫數據,將影響我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因應策略擬定。
國立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明德也表示,NOAA所提供的地層與地震紀錄對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他舉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與碳封存設施的選址與設計,就須仰賴精確的地層與斷層資料,一旦資料來源中斷,將影響工程的可行性與安全性,潛藏重大風險。
氣象署表示,將持續關注美方政策後續動向,並與國內學術界及相關機關研議應對措施,包括評估建立替代資料庫、加強與其他國際氣象機構的合作,盼能降低衝擊,維持台灣氣象與科研能量穩定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