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分析:拜登第四度稱將保衛台灣 美國似已放棄戰略糢糊政策

    2022-09-20 15:24 / 作者 陳家齊

    拜登入主白宮後曾三度表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將保衛台灣;幕僚隨後每次都要宣稱,拜登並未改變美國長期以來戰略糢糊的政策。但他近日第四次這麼說,彭博新聞與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分析,美國的「戰略模糊」可能已經放棄。




    圖片
    Politico網站的評述新聞寫說,拜登的發言,毫無疑問顯示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模糊」立場已經終結。翻攝Politico網站




    週日在「60分鐘」節目的評論中,拜登的立場非常清楚。他說,如果中國發動空前的攻擊,美國將出兵。當主持人追問,這是否代表與烏克蘭的情況(拜登排除派兵的可能性)不同,萬一中國入侵,美國的男男女女將會保衛台灣時,拜登回答「是的」。



    隨著美國對中國的立場在更廣泛的領域轉趨強硬,拜登最新的言論很難不被視為在改變數十年來美國所謂的「戰略模糊」政策。外界不禁再度要問:拜登是否尋求制定新戰略,抑或只是表達自己的信念。



    Political網站訪問史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梅慧琳(Skylar Mastro),她說:「我們可以相當確定這不是什麼失言,連續第四次講了……這顯示拜登政府內部有些人相信,美國展示出捍衛台灣的更大決心,可以協助建立對中國的阻遏。」



    曾任美國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目前在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PI)任職的羅素(Daniel Russel)說:「過去沒有美國總統會預先答覆對於中國可能的軍事行動該怎麼做。這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是脫稿演出,這是一場預先安排、坐下來談的訪問,白宮也顯然很清楚這個問題(軍事保護台灣)會被提出,會替總統事先準備。」



    拜登加碼「台灣應自己決定是否要獨立」



    更令人驚訝的是,拜登還加碼。他說,應該由台灣自己決定是否要獨立。從歷史上看,美國的政策一直不支持台灣獨立。



    彭博新聞分析指出,台灣的領導人如果確認有美軍的支持,可能會向獨立更加靠攏——這是北京犯台的明確紅線。康乃爾大學中國與亞太研究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說,拜登這樣的評論只會更增強北京的緊迫感,而非加大對中國的威懾。



    白潔曦說,不支持台灣獨立是美國的長期政策。但這種新組合——出兵的承諾和獨立與否得由台灣決定——暗示了美國無條件的防務承諾,這將加強外界認定美國向台灣開了一張空白支票的觀點。



    針對圍繞拜登上述發言的提問,一些白宮官員表現得有些惱怒,拒絕分析拜登的評論;一些分析人士、中國官員和國會議員認為這番發言反映出美國改變了政策,但這些白宮官員也不願就此進行辯論。



    白宮的聲明和國會的行動(裴洛西成為25年來首位訪問台灣的眾議院議長),在中國的眼中都是改變現狀,北京因而需要做出更強有力的回應。過去幾個月,中國官員指責美國,以「切香腸」的方式跨過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紅線,並誓言將在必要時採取行動。



    台灣一直避免採取任何轉向正式獨立的行動,這足以引發中國犯台,總統蔡英文上個月說,台灣希望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新「戰略模糊」



    一位知情人士稱,拜登的發言是對戰略模糊的一種新看法——總統重申了美國現有的政策,並表示對台灣沒有正式的防務承諾,但也宣稱在特定情景不惜一戰。由於是討論拜登的發言,這位知情人士要求不具名。



    一些美國官員曾私下表示,總統個人認為美國應該在軍事上保衛台灣。但他們也清楚,拜登了解美國對台政策的歷史,以及為什麼該項政策長期以來指導美中關係。



    Politico網站報導, 美國退役海軍中將、目前在紐約雪城大學公共政策研究學院擔任教授的穆雷特(Robert Murrett)說:「這可以說是一種雙管齊下的做法……既對中國採取更高的阻遏動作,又能夠把衝突局勢控制在一定的程度。」



    中國對台的侵略野心高漲,也讓許多學者呼籲美國早就該檢討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曾任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的資深外交官史達偉(David R. Stilwell)說:「習近平2012年上台以來做的每一件事,都讓台灣更沒有興趣參加中國所謂的偉大民族復興。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為何還要堅稱遵守『一個中國』政策?為什麼不進行改變?」



    不管真相如何,隨著美、中緊張關係加劇,美國對台政策無疑地已經轉趨鷹派。上週,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承諾為台灣提供更多支持。美國國會議員接二連三訪問台灣也激怒了北京。



    最引起爆炸性反應的莫過於裴洛西8月份的台北之行。其後,北京舉行史無前例的「圍台」軍演。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