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資料照片。路透社
關於中國將大型觀測浮標設置於釣魚台列嶼(日方稱尖閣諸島,中方稱釣魚島)周邊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的問題,《產經新聞》報導,今(3/11)得知中國至少發表了4篇基於浮標觀測數據的學術論文。研判中國打算將釣魚台列嶼周邊海域的管轄權變成既成事實,另外浮標的數據也有可能被用於軍事。
識別號碼「QF209」的浮標 根據《產經新聞》報導,根據海上保安廳的說法,觀測浮標於2013年首次被確認到,出現於釣魚台日本專屬經濟區列嶼的釣魚台(日本稱魚釣島)西北約80公里處,靠近日本專屬經濟區的日中中間線附近。之後,每當浮標被沖走時,疑似就會有新的浮標被設置,2016年以後,於日中中間線進入日方的位置處觀測到浮標。
日本政府透過外交渠道向中方表達抗議,首相岸田文雄曾於去年11月的日中領袖會談時,要求中方立即撤除。
《產經新聞》使用論文檢索網站調查後,發現有關浮標設置於釣魚台列嶼的英文學術論文,從2018年至2020年左右,共有4本被發表。浮標的識別號碼為「QF209」,中國的研究者使用浮標的觀測數據來討論氣象預測等,疑似也包含浮標設置於日本專屬經濟區時期,所收集到的數據。
在2019年中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研究者所發表的論文中,「QF209」作為中國觀測網路的一部分登場,該觀測網路由24個浮標組成。「QF209」的觀測時間為2013年2月以後。
另外,圍繞著「QF209」的4本論文,被其他論文引用,當中某些案例曾被26本論文引用。
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助教柳本大吾指出,「當中包括日本研究人員也打算在上面發表文章的美國科學期刊。東海是在颱風與線狀降水帶(台灣稱線狀對流)上很重要的海域,能收集珍貴的數據。拴住型的浮標與氣象廳的漂流型不同,優點是能在同一場所,詳細取得隨時間變化的數據。」
宣揚在天氣預報上有領有權根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的2014年文件,「QF209」直徑約10公尺,負責收集風速、風向、氣壓、氣溫、水溫、波浪的數據,且具有發送訊號的能力。
在中國軍事新聞網站「新浪軍事」的2013年新聞中,出現在引用高精度地圖的軍事轉用,觀測浮標在軍事和民生兩個方面上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香港《南華早報》的2021年1月新聞,報導中國國家海洋局當局者發言,表示位在爭議海域的新型浮標已裝設相機,以及使用感應器,如果監測到他國疑似入侵的行為,將通報給中國海軍與執法機關。該篇新聞也指出,浮標資料可以幫助潛水艇安全航行。
2021年日本海上自衛隊,於奄美大島海域確認到中國的潛水艇,浮標觀測數據疑似有可能被用於這種活動。
前自衛艦司令官香田洋二表示,「海中的數據很重要。水溫一變化,聲音在水下的傳播也會改變。人們擔憂,就算因地球暖化海水溫度僅上升1度,過去為了潛水艇探知所積累的數據也都會作廢」。
中國在日本2012年9月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的同時,便開始在中國央視(CCTV)報導釣魚台列嶼的天氣預報。報導表示,天氣資訊被中國用作展示領有權的道具。
新型浮標更大、能力往上提升2023年被安裝於與「QF209」一樣位置的浮標,其識別號碼為「QF212」。中國似乎正在提高「QF212」的能力,綜合中國媒體報導,以及使用衛星影像分析後,發現新的浮標直徑約15公尺,中國浮標可能正朝向大型化。
去年,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指揮下的海警局,其船舶創過去紀錄,長達352天進入釣魚台列嶼周邊的毗連區,且當中有42天入侵日本領海。該浮標位於連接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出航的浙江省台州市與釣魚台列嶼周邊毗連區的航線上。
關於中國的浮標,菲律賓與越南也面臨同樣問題。菲律賓採取的對抗方式,是於同樣的海域上設置浮標來回應中國,並讓漁民和沿岸警備隊拆除漂浮障礙物。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指出,越南與中國在沿海領土權問題上也有長年爭端,包括1988年阻止中國設立浮標。
關於將浮標用於海洋警備與軍事的例子,除了中國外也能在其他國家看到。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正在全國沿海部署一個名為「Oceans of Things」的感應器網路,該網路由數千個小型浮標組成,它們利用搭載的高感度的傳聲器來監視水中的樣子。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只准管轄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才能設置東西在裡面,科學調查得獲事前許可。就算是專屬經濟區邊界尚未劃定的海域,該公約也規定為了達成最終協議,有關各方要用盡努力,而中國一連串的行動與此不相符。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十多年來一直無法採取行動,部分原因是沒有關於撤除的明文規定。
前自衛艦司令官香田洋二指出,「日本政府最初的反應顯然犯了一個錯誤。中國的論文也發表在美國的雜誌上了,根據國際法,這已經是既成事實」。香田洋二嚴肅地認為,「這與徹底對抗侵略的烏克蘭不同,從國際社會來看日本放棄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即專屬經濟區的管轄權。現在撤除浮標的話,中國有可能會稱為了捍衛自己國家的管轄權,而派遣軍艦的方式來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