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從房市春藥到貸款夢魘2-2】比基金股票更恐怖的高風險 專家:政府還能做這些

    2025-08-10 07:40 / 作者 徐筱嵐
    專家提醒,購買預售屋如同買基金、股票一樣,都存在風險,切勿掐得剛剛好,不留給自己餘裕。資料照
    新青安政策在2023年8月正式上路後,成為不少預售屋的行銷手段,吸引不少首購族、年輕族群先後進場,然而,近日一名5寶媽因銀行所給的貸款成數不足,恐面臨解約問題,引發熱議。專家表示,購買預售屋如同買基金、股票一樣,都存在風險,處理預售屋貸款有方法,相對要承擔較高的利率,購屋終究是一筆花費很大的金額,但切勿「掐得剛剛好」,不留給自己餘裕的空間,不只是房產,面對人生都不該如此。

    預售屋風險高 專家:向銀行申貸也可行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表示,國人選擇買預售屋的比例並不低,主要是資金壓力相對較小,且新屋條件佳、維修負擔低,還會有一種以「當下價格」買到未來房屋的想法,然而,購買預售屋本來就有風險,除了交屋時的核貸問題,以及建案在過程中是否會爛尾樓等,未來的不確定性極高。

    陳碧源指出,許多人根本不清楚,購買預售屋之後,是能夠先找銀行申貸,拿到合約書之後,可找銀行申請額度跟貸款撥付,但前期的利率偏高,等到房屋過戶後,利率才會下調;貸款的部分,銀行都會衡量物件所在的區域,如貸款8成,有可能是雙北等蛋黃區能夠貸好貸滿,但其他非七都的地區,恐怕就會被大打折扣,即便是七都,依舊會看蛋黃區、蛋白區或蛋殼區。

    陳碧源分析,近年因房市大好,有少數不肖建商跟代銷公司,會教民眾做假合約,把合約價格拉高,如總價1000萬元,就拉高至1300萬元,貸款可以貸到7成,實際換算下來,就是1000萬元、貸款9成的概念,未料,從去年開始,央行盯得緊、銀行核貸嚴格,讓許多事情被攤在陽光下。

    合約應公開揭露 貸款成數納入契約

    陳碧源認為,新青安房貸已經成為建商、代銷的話術和消費手法,過去優惠房貸是有一定額度,不像這次幾乎是無上限提供給首購族,加上現階段的預售屋定型化契約,並未載明貸款成數,「或是將貸款成數未達幾成視同違約、無條件解約等用詞放入,建商、代銷不用負責,就拼命甩鍋給消費者」。

    陳碧源建議,首先,貸款成數多少,務必要書面詳實記載;其次,預售屋的合約應該要比照香港,合約內容、利害關係人、建案如何蓋等程序都要揭露,甚至做成PDF檔案供民眾下載;最後,金管會應該提醒銀行要做到資訊揭露,至少要公布每個地區的貸款上限有多少。

    沉重的一堂課 「人生掐得剛好」卻無路可退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一堂沉重的課」,分成兩個層次來討論。面臨通膨、高房價和不平等的薪資結構,政府能否創造一個買房之外,資產不縮水的環境,眼看著手上的鈔票越來越薄,多數人只能選擇看似相對穩健、低風險的資產,「這個選項就是買房」,演變成社會與個人無解的問題,導致人人追求房地產

    陳炳辰認為,許多人趕著投入房市,急於讓資產保值,卻忽略掉購屋終究要花費一筆很大的金額,「掐得剛剛好去買房,都沒有寬裕空間,怎麼會有餘力去應付人生其他的風險?」這些人必須要思考,不只是房地產,面對人生都不應該這做,如何透過這次的事件學習處理資產,準備更多的資金和空間。

    陳炳辰提醒,今年是交屋潮,房價面臨修正,民眾切勿一窩蜂進場,想要搶搭新青安末班車,銀行水位無時無刻都很滿,想要進場的話,現在自備款不能只準備2成,甚至要拉高至3到4成,才足以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